中国出口企业每年要损失40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000亿元,这一数字是发达国家的10到20倍。昨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透露的这一消息,不仅表明了国内信用保险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同时也说明国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信用风险管理成为目前亟待加强的领域。
信用在目前价值不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说,加入WTO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走出国门,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66%,到2006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733亿美元。
但中国企业在日益加深的国际化进程中,正面对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孙晓郁认为这些风险包括投资对象国家的“国家风险”、对国外客户资质和信用状况失察带来的信用风险、海外坏账、汇率频变等几类。其中对国外客户资质和信用状况失察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海外坏账大幅增高息息相关。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待收账款,其中相当部分已变成“坏账”。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平均坏账率达到5%到10%,美国企业只有0.25%到0.5%。孙晓郁说,解决海外坏账困扰已成为一些国际化经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据悉,目前企业并非没有可以采用的避险办法。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和信用管理中介机构是当前国内企业应采用的办法。目前第三方企业信用调查机构发展快速,已成为现代服务业重要分支。这些企业可帮助企业追回境外欠款,清理坏账。
在国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唯一经营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已成立5年。对企业的信用担保进行了有益探索,承保了5000家企业的1000亿美元出口业务,并带动了60多家银行为这些企业融资200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副总经理许复兴介绍,实际上目前国内出口使用信用保险的比例占贸易额的3%,而国内贸易中的比例更小。这实际上意味着国内信用保险机构面对着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问题在于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需要加强。虽说目前大型中央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已经加强,但整体来看国内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很薄弱。
许复兴称,中国企业在贸易中的损失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信用缺失引起。根据商务部研究院调查,出口企业坏账每年损失400亿美元,损失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到20倍。
值得担忧的是,海外信用风险损失虽然主要由海外企业的不诚信导致,但中国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问题同样严重。孙晓郁介绍说,中国目前有95%的出口业务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国内企业不善于运用保险和保理业务等方式转移经营风险,加大了企业自身风险。
而反观国际企业,福布斯排行榜上的500强企业中有80%都使用了贸易信用险。在欧洲,贸易信用险承保额占贸易总量的75%。孙晓郁称,建立多层次的企业信用管理和预警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孙宗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