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中国宏观经济秋季分析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稳中略快的态势,要想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他同时认为,目前的金融形势下,银行业面临压力。
李扬表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在9.5%到10.7%之间,对应的通过膨胀率在3%到5%之间,劳动力转移率0.91%至1.72%之间,据此判断,当前经济处于“稳中略快”的态势。
李扬表示,我国长期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高出口现象,是一系列体制、机制、发展阶段以及人口等非金融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这种状况并不能简单依靠政策措施予以调整,而且只要中国的人口结构依然处于可以提供人口红利的阶段,只要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依然进行,这种现象就不可能消除。
长期持续上升的高储蓄率使得中国经济不得不依靠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而造成高储蓄的基本因素在于人口结构变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相对上升以及居民储蓄率的相对下降,放大了高投资和高出口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想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未来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刺激消费,改变过度依靠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
而从金融形势来看,李扬表示,货币供应量出新的变化是,M1增速加快,M2增速放缓,这种变化起因于居民资产组合的调整,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李扬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结构的调整。存款来看,居民存款下降,企业存款平稳,财政存款显著上升。2007年以来,财政存款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7%以上,各月平均同比增长率接近45%。这种趋势表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的份额在继续增加,而居民的份额在继续缩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
李扬认为,银行业在当前的格局下也面临新的问题。
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看,M1和M2的变化是银行部分存贷款结构变化的结果,在居民储蓄存款下降的同时,企业存款增速略有上升,财政存款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是负债期限结构的缩短,相对稳定的储蓄存款占比由2001年6月份的52%下降到今年的46%;另一方面则是资产期限结构的拉长,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由2001年6月份的34%上升到今年6月份的48%。这种情况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可能是严重的。(本报记者 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