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审计署摸查地市社保基金 或用于考核官员 财政将加大对社保投入 -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十七大报告(摘要) -调控政策累积效应放大 房价要见顶 -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增至2200亿元 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小时 -三季基金策略盘点:十大蓝筹五朵金花 6000点关口基金黑马何处寻 -中国2万元车最低价轿车明年一季度下线 汽车保险年保费过千亿 -全国社保基金已积累3600多亿元 2020年社保体系覆盖全体居民 -前3季度国企利润1.2万亿超去年全年 42家跨国公司总部扎寨北京 -"海归"免税购车有什么优惠政策? 银行代收费专用发票明年统一 -探月工程签首家合作企业开发探月品牌 三四十年后可建月球基地
"嫦娥一号"寿命只有一年 中国探月有两大创新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嫦娥的寿命仅有一年,干完一年之后,就会因燃料耗尽而陨落人间。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西昌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嫦娥”现在已经进入整装待发的时刻,目前四次大检查已经完毕,没有发现问题,等加注完就可直接奔月了。

奔月风险来自两道关

每一次的飞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在龙乐豪看来,本次发射的风险主要来自两道关。其一是火箭发射。火箭在规定的时间内起飞,精确地把卫星送至运行轨道,这第一关非常重要。虽然本次助嫦娥奔月的“长征三号甲”是金牌火箭,此前已经连续发射15次,有着100%的成功率,但是“高技术这种玩意非常复杂,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出毛病,一个垫片没拧紧,一个小的螺丝钉都可能导致大问题。所以每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龙乐豪说,如果有设备或仪器出现故障,且在35分钟以内无法排除,那么就不能发射。只能等下一次,若是3天未能排除,则只能等到明年。

但他同时认为,有助推器的捆绑式火箭发射技术难度较大,而“嫦娥一号”只是一颗小型科学探测卫星,其体重约为2.3吨,属于“中等偏瘦”,因此运载“嫦娥一号”的长征三甲火箭的负担比起运载神五、神六的长征2F火箭来说大大减轻,不需要4个助推器。而且,火箭与“嫦娥一号”组合体重量只有250多吨,而火箭运载神舟飞船或大卫星时,组合体的重量高达400多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箭发射的风险。

第二个大关口则是测量跟踪。火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长距离的测量跟踪,不但仪器要跟踪上,还要实现对火箭的控制,在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要它完全听话不是那么简单的。本次探测器的发射对我们国家来讲,是第一次把这个探测器发射到40万公里外的太空,而在此前我们国家卫星送到最远的地方也才8.5万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考验。

龙乐豪称:“迄今为止,全球向月球发射卫星、探测器、人类登月等,共计发生了114次,但是成功率也就50%,危险相当大。”

龙乐豪说,为了助嫦娥顺利奔月,本次发射的故障对策预案多达数百个之多。即工作人员事先设想会遇到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仅飞控程序来讲大概就有90来个。其中控制系统的方案180多个,大大小小,算起来数以百计。

资料图片:2007年10月13日,几名专业人员在“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模型前交流。正在深圳举行的第九届高交会上,我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模型亮相,让许多业界专家和市民一睹为快。“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目前进入发射倒计时,备受海内外关注。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来源: 南方都市报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嫦娥一号沿东南方向奔向月球(附观赏卫星发射示意图)
"嫦娥一号"10月24日18:05沿东南方向奔月(观赏发射示意图)
"嫦娥一号"下旬发射 日本首次被邀观看
中国将建驻人太空实验室 嫦娥一号奔月约需8天 航天十一五规划
"嫦娥一号"奔月约需8天 "嫦娥二号"将载月球车
国防科工委澄清嫦娥一号24日18时发射消息不实
"嫦娥一号"全解读:将绘首张中国版全月地形图
"嫦娥一号"计划24日下午6时许西昌发射 准备数百预案规避风险
图片新闻:
"嫦娥一号"10月24日18:05沿东南方向奔月(观赏发射示意图)
资本大国正崛起:中国跃居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第一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直击中国各地房价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