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学地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对海洋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漩门湾三期围海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这些大型的施工运输车辆,从这个山头装运大批石料,运送到不远处的大堤工地上,然后将这些石头抛向大海,以挡住滔滔的海水,形成一条拦海大堤。
记者:“这个(大堤)围到什么地方?”
施工人员:“围到坎门。”
据了解,现在施工的这条围海大堤,设计总长为5352米,投资10.7亿元,工程一旦合拢,将围住这里6万多亩的海域面积,涉及县里的5个乡镇。
记者:“围了多长时间?”
施工人员:“围了3年多了。”
记者:“预计什么时候能围过去?”
施工人员:“今年元旦前后。”
在玉环县政府网站上公布的这条消息上记者注意到,漩门湾三期围垦工程一旦完成,将与前面的二期一起,使玉环县新增用地1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玉环县。也就是说或许从明年开始,镜头前的这6万8千多亩的水面将会逐渐的被造成陆地,这片海洋也将从地图上消失,而停泊在这里的这些渔船只能驶离这片海域,再也无法返回。
浙江人大代表叶仁洁:“我对它(漩门湾)这个围海工程是坚决反对的。”
叶仁洁,浙江温州乐清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对于相距不远的玉环县的漩门湾围海造地的工程,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一直持反对意见,为此,在浙江省召开的两会上,还专门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叶仁洁:“近海的一些鱼,虾,贝壳之类的几乎已经没有了。”
叶仁洁认为,玉环县漩门湾的围垦造地工程,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对自己的家乡乐清市的乐清湾海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甚至使乐清湾消失。
叶仁洁:“(漩门湾)围(垦)了之后,就彻底把乐清湾的水动力水域区域给围死了。”
围海造地,可是说一直伴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最著名的当属荷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长达七八个世纪,现在荷兰全国国土有25%都是从海里填出来的。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都靠填海来缓解土地矛盾。刚才节目中提到的漩门湾隶属于台州的玉环县,而乐清湾隶属于温州的乐清市,为什么漩门湾的围海造地工程会影响到乐清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呢?
漩门湾和乐清湾是东西相邻的两个海湾,东海的海水分别从两个海湾的入海口进入海湾,实现海湾内海水的自然交换和更替。1976年为了解决岛上的交通问题,玉环县在漩门湾的中央,建坝筑路,堵住了海水进入漩门湾和乐清湾的通道,并在漩门湾内填海造地。乐清市海洋局的伍善庆认为,正是漩门湾的这样的围海造地,给相邻的乐清湾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乐清海洋局副局长伍善庆:“堵了以后,东海的水不能直接进到乐清湾,使乐清湾的(海水)只能从南口进来,潮流到了南口中间的位置就开始退潮了,里面的水变成往复循环,水体交换由原来的7天变成25天左右,由于水动力的变化,给乐清湾的淤积情况加速。”
那么,伍善庆所说的因为漩门湾的海水通道的认为的断流,造成了乐清湾淤积加重的说法,是事实吗?记者来到了玉环县的漩门湾,现在记者的镜头所拍摄到的这条公路的下方,是一个拦海堤坝,水深40米。
乐清海洋局海域科长高毅:“这边是漩门湾,这边是乐清湾,以前大坝没建成的时候海水涨潮的时候是从漩门湾开始涨,一直涨到乐清湾里面,这个150米的大坝建成以后,这两边就堵死了,水不能互通了。”
由于漩门湾进水的通道被阻断,使潮水在乐清湾对泥沙的冲刷动力减弱,海水由原来7天更换一次,变成了现在25天更换一次。乐清湾海域面积469平方公里,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海湾,盛产各种鱼类20多种,是浙江省贝类的养殖基地,海湾内更有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大片湿地。但在乐清湾记者看到,由于泥砂的不断淤积,堤坝外的淤泥已经远远高于堤坝内的农田。
村民:“以前外面是海,外面低里面高,没有堰的,现在有10年了吧,外面高里面低了。”
堤坝外淤泥的不断增高,不但使这里时刻受到洪水的威胁,而且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记者:“以前你们这里(排)水是怎么弄的?”
村民:“以前我们这里闸门一开水就出去了,现在外面高了,水就出不去了。”
画面上的这片已经被泥沙淤积的海滩,连绵几公里,退潮时用人的眼睛,已经很难看到乐清湾的海水在哪里了。
叶仁洁:“(以前)八月十五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海宁看,就在这里乐清湾就能观看大潮,现在没有了,现在只能看到滩涂了。”
由于滩涂的不断地增高,海水覆盖不到的地方,就长出了荒草,而在乐清湾的海边,像这样的荒草随处可见。在滩涂上抓跳鱼的这位渔民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以前这里淤到什么地方?”
渔民:“以前淤到这上头,现在都这么深了。”
据了解,随着淤泥的不断增加,就会在海岸线上形成大片高滩,使乐清湾的海洋面积不得不大面积的丧失。
高毅:“我们只能(把高滩)挖了用于海水养殖。”
记者:“高滩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坏处?”
高毅:“(高滩)围了以后,外面又会继续於掉,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伍善庆告诉记者,照此淤积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乐清湾或许就会消失,变成陆地。
伍善庆:“1998年海堤刚刚建好,建好的时候,这个地方是没有高滩的,到了2001年,四五年一过来,这里已经淤积好几公里了。”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围海造地,在我国的许多沿海地区是一种大受欢迎的发展模式,记者在搜索引擎中打上“围海造地”四个字,有关各地围海造地的新闻层出不穷。在国家海洋局,记者了解到,2002年我国围海造地为2033公顷,2007年,达到了13425公顷,5年间增加了6倍多,2008年由于海域法的实施,以及在国家海洋等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围海造地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达到了11000.71公顷。
国家海洋局海域与岛屿司海域管理处处长李文君:“特别是近一两年,沿海地区纷纷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包括像辽宁的五点一线,山东的蓝色经济带,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还有江苏的东北沿海经济带,天津的滨海新区等,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围添海作为支撑,这个我们工作包括我们的管理工作,海洋自身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