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1000大”榜单解读
现在来看,中国企业做大已经不是问题,但并没有真正的做强
中国哪家上市公司最会赚钱?谁是最好的投资目标?谁在一年中成长最快?又是谁衰败最快?
《全球商业经典》和台湾《商业周刊》几天前一起发布了一个名为《2006中国1000大》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对包括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一个大排名。
在按照销售额排名的1000大榜单中,中石油(600028.SH)排名第一,位于前十名中的,除了台湾的鸿海精密(2317.TW)和香港的和记黄埔(0013.HK),其余全部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大型国企。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外的获利能力最高的企业榜单中(按照上市公司税后净利率排名),除中银香港(控股)外,其余都是香港企业,上述国企无一家名列其中。
在按照净值报酬率、每股税后盈余、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进行的排名中,同样没有这些内地巨无霸的身影。
数字背后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国企已经做大,离真正的做强还有多远?
核心问题
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1000大”榜单提示的一个关键内容是,现在来看,中国企业做大已经不是问题,但并没有真正的做强。
她对此用银行的例子加以说明。中国内地的银行,规模和营业额远远超过一些香港和台湾的银行,但内地银行目前收益中80%以上来自存贷款利差,在左小蕾看来,这正是银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很显然,存贷款利差来自利率政策的刚性规定,银行以此为生,就是缺乏自己真正可以谋利的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中国一些国企的做大是行政性的,在政府要求或者撮合下,国有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销售额。非市场行为下的做大,能否使中国的大型国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运营效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提及国企重组,左小蕾认为现在的重组,目的并不是解决效益低下,而是主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当钢铁、石油等产业形成国企的相对垄断之后,就不存在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等问题,但这使产业本身也失去有效竞争的机会,对于受到政策保护的国企来说,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增加。
现在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任教授的赵晓对此提出,国企的效益问题有更深层的体制原因,依靠垄断资源来增加利润,只是对“社会福利的转移”,而国企的主管部门国资委,只监控企业的经济目标,确保国资保值增值。
在这种监管模式下,国企的一些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得不到表彰和鼓励。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市场化竞争,就曾因为三方“一把手”换岗而偃旗息鼓。
缓慢前进
令这些经济学家担心的是,随着金融、石油石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这些国内巨头们,将面临非常严峻的竞争。
“外资银行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全球资产管理的能力,有可能把高端客户50%吸引到外面去,这就很危险了。”左小蕾说,在她看来,“二八现象”在银行业同样存在,只占20%的高端客户,可能为银行提供了80%的存款。
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所幸的是,中国内地的国企,如今已经开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比如通过策略合作伙伴引进先进技术来提升竞争力。
美国银行在投资建设银行以后,曾经派出50人的团队进驻建行,助其进行技改和信息系统升级等。左小蕾透露,建行的那次引进外援,主要是在技术层面的推动和改进。跟建行一样,工行也曾进入境外合作者,帮助他们提升管理系统。
“但国内银行的机制建立起来后,还不能像国外的一些银行那样,整个系统像一个人那样紧密配合、协调运作。”左小蕾说,国内银行的情况是,总部建立了一个机制的架构,但各地的分行、支行,办事处,还没有办法根据这套机制协调运转。一个例子是,中行进行重组的时候,整理了22吨重的材料,建立了一套风险控制机制等等,但与此同时,其在东北地区还是发生了著名的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巨资诈骗案,嫌疑人高山现在仍然在逃。
“我看好银行改革的前景,但这些问题不解决,目标就实现不了。”
保护不是办法
在“1000大”榜单上,赔钱最多和衰退最多的企业,都以台湾企业居多。俞国定介绍,这其中有不少是过去曾经受过保护的产业,比如金融业等。“本来是限制的,后来大家都可以开银行了,每一家都开得乱七八糟的,很多台湾金融业赔钱赔得一塌糊涂。”俞国定说,目前在台湾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是像鸿海、宏碁、广达这样,从来没有受到过政府的保护和政策的优惠,只身到全世界抢市场的公司。
在他看来,对两岸三地的企业来说,竞争力都是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核心。
赵晓呼吁政府允许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一些垄断领域,直接形成对国企的竞争压力。在他看来,随着国企的“做大”和境外投资者加速进入,民营资本实际上在很多重要领域,如资源、能源、网络、银行、金融、证券、保险等,呈现“退出”的态势,这其实并不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
“市场化来了之后,我们能不能独立的生存,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之下,我们有没有提供全球规格的竞争力,有没有提供国际规格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每一件事情用国际规格来考量的时候,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俞国定在阐述榜单价值时候的一番话,正与中国国企的境况暗合。(王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