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比上学还累”
王茜,7岁,河南郑州淮河路小学二年级
“放暑假比上学还累”——暑假来了,小学生王茜反而更加忙碌。
每天上午,除了完成暑假作业,王茜还要“对付”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练字、30分钟阅读、背唐诗和数学口算题。到了下午,她就奔波在兴趣班之间,周一、周三、周五学英语,周二、周四学跳舞,周六学画画,周日学钢琴。
她一直想参加夏令营,但总被父母拒绝,她到现在还觉着委屈。不愿意宅在家里的她便选择了培训班:“暑假在家里挺没有意思的,所以想学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可是,被培训班“充实”着的暑假并不轻松:“培训班下课时间都比较晚,一般要到6点半,回到家都累趴下了。”上学就有意思多了,不仅放学时间早,而且能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
还在幼儿园的时候,王茜就学过钢琴,但后来学习任务重,就放弃了。暑假开始,王茜主动跟妈妈说想要重新学习钢琴。妈妈见女儿坚决,便答应了,“其实我并不希望孩子的暑假都在培训和学习中度过,这样太辛苦。可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当然也想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下,尽可能让她多学点东西。”妈妈也心疼孩子。
在外人眼中,懂事的王茜像个小大人:“辛苦是最快乐的事,小时候辛苦一点,长大就会幸福。”谈起自己在培训班中一点一滴的进步,她特别开心。7月底,她将和舞蹈班里的小朋友一块儿在郑州市演出,最近一直在刻苦练习芭蕾舞。“用脚尖立起来跳的时候,脚趾头可疼了。”她一边说一边揉着自己的脚,“但是一想到演出时可以穿美丽的天鹅裙,就不觉得痛了。”
“我都快烦死了”
张欣怡,13岁,湖北随州实验中学七年级
“每天上培训班,我都快烦死了。”提到“培训班”,张欣怡提高了声调,一连说了好几次“烦”。
从小学开始,欣怡几乎每个暑假都“泡”在培训班:英语、数学、作文……“只要是跟学习有关的培训班,我都上过。”今年是她上中学的第一个暑假,再一次,她被培训班“围攻”了。
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不理想,妈妈自作主张帮她报了数学培训班,暑假一开始就得上,结束之后还有英语班,直到开学前一天。“我们是不想让孩子比其他人落后,大家都在学,我们不学,就在起跑线上输给人家了。”欣怡的妈妈也挺无奈。
暑假变成了“第三学期”,欣怡很是厌恶:“数学培训班的内容单一枯燥,天天都是做题、讲题,我现在看到数学题就心烦,越来越没有兴趣。”
和欣怡有类似“遭遇”的学生不在少数。她所在的班级61个同学,只有10个没参加过补课:一些是成绩特别好,假期就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另一些是成绩特别差,家长认为再怎么补也没法提高,干脆就让孩子在家写作业。
下午不上培训班时,“学习”依然是欣怡的关键词,她得按照学习计划,复习或预习课本知识。尽管是独自在家,她也不敢偷懒,因为爸爸妈妈会不定期地抽查情况,“如果不合格,不仅要挨批评,连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会被剥夺。”
有一次,欣怡学习了两个小时后,正准备看看电视放松放松,爸爸就回来了,又免不了一顿教训。欣怡一肚子的委屈:“我之前都学习那么长时间了。”
除了团圆还有什么(短评)
皮村,这个规模达数千人的村落,外来务工人员占到了80%。每年的这个时候,皮村都会迎来一批“小候鸟”。纵使炎夏酷暑,也挡不住“小候鸟”迁徙的脚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暑假不仅仅意味着出游、玩乐,更承载了团聚的亲情。
可惜的是,憧憬中的家人团聚和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却在现实中渐渐褪色。许久未见的父母,即使近在眼前,也多是忙忙碌碌的背影;城市的新奇,似乎仍定格在电视机和大人们的讲述中。除了电视机,谁才是“小候鸟”最渴望的玩伴?城市能否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情关怀?
不妨设想:在“小候鸟”的聚集地设立夏令营,带着孩子们在城市里到处走走、看看;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公园,城市公共文化资源也向“小候鸟”敞开大门,消除城乡文化的隔膜;打工子弟学校,开展“小候鸟”与在校学生的交流活动,借助同龄人的辅助,褪去“小候鸟”的胆怯……
别让“小候鸟”的暑期生活,除了团圆,什么也没剩下。
放了假放不下书包(短评)
暑期奔忙在各种辅导班之间,这已经成为城里娃不得不忍受的成长之“痛”。
谁抢走了孩子们的暑假?
家长有苦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道道门槛,没有过硬的考试成绩,凭什么来闯关?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下,哪个家长能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度过一个丰富的暑假?倒不如交给各种辅导机构,不仅省去了安全等方面的顾虑,还能为学业竞争加码。
教育部门似也无奈: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但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减负令”有令难行。根子在哪儿?考试竞争的水涨船高,谁敢懈怠、“荒废”第三学期这个补赶学业的大好机会?如果只注重“堵”,而不着力于“疏”,素质教育终还是会迫于各种现实压力让位于“第三学期”。
还假期于孩子们,将选择权交给孩子们,不仅仅在于个别家长的开明和魄力,更依赖于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善。放下书包,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