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传统产业就业岗位流失导致的失业率增高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一些新的产业来吸纳就业。这类产业本身规模要足够大,能带动大量其他相关产业,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绿色产业被普遍认为具有这样潜力。从高端的研发、创意,到低端的制造、加工和服务,绿色产业能够带动多层次的关联性就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9年4月的《绿色工作:迈向一个可持续的低碳世界中的体面工作》报告中预测,全球与环境产品及服务有关的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每年1.37万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2.74万亿美元,将在清洁能源、可持续交通、水供应、环境卫生与废物处理等领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前,为全面应对金融危机,尽快实现经济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积极措施,将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相关的绿色就业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视为经济复苏和振兴的必由之路。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将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金融危机之后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欧盟将发展绿色产业视为“新的工业革命”,在其制定的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中指出,欧盟将筹措1050亿欧元,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中,全力发展高水平的绿色产业,以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两大目标。日本政府2009年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环境对策在实现经济复苏、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转型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例如,韩国政府意识到,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将是制造业的2—3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将创造相当于传统产业8倍的就业机会。
绿色就业不仅意味着就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更是社会经济模式的重要转变。未来,三个关键环节的变革将极大地提升绿色就业的空间。一是低碳领域科技创新的突破;二是新的社会消费模式的形成,比如,电动汽车普及后,传统的加油站可能被加电站取代;三是就业组织模式的变化。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可能让位于柔性的、订单式的个性化生产,家庭式的或者以小组为单元的工作模式将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通过物联网共同完成某一产品的制造或者共同提供某项服务。这些可视为是迈向绿色就业的“路线图”。
总之,绿色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能够极大地带动各国的就业。
(责任编辑: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