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吃不饱,县城学校吃不了”
从幼儿园开始便到县城陪孩子读书,张建国并非孤例。
会宁县幼儿园校长薛玉霞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所在的这所幼儿园,是整个会宁县唯一的一所县教育局直属公办幼儿园,学生数量已逼近 1000人,而将近1/3的学生来自农村——对很多农村家长来说,能进入这所幼儿园,意味着孩子将来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县城任何一所小学,进而升入初中。
大量涌进幼儿园的农村孩子,直接催生了大班额的出现。目前,这所幼儿园最大班额的学生人数已经突破50人。
这也让薛玉霞忧心不已:班额过大,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两年,每到秋季入学,这位年轻的女校长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县教育局对招生数量严格控制;而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家长跑到她的办公室,“求情下话”,这让她“心里很过意不去”。
县城学校的大班额现象,从幼儿园开始,一路延续到中学。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县城学校班额过大的问题,会宁县曾于2006年建设了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同时,在这所学校展开小班教学试验——每个班至多不能超过35名学生。如今,这所小学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两年。
该校副校长王向红告诉记者,2008年从全县小学分流过来的800多名学生中,80%来自农村。
而在会宁县枝阳中学、会师中学两所地处县城的初级中学,特大班额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
距离县城仅15公里的柴门乡中学,是离会宁县城最近的一所农村中学。从2006年开始,副校长窦顺宽明显感觉到初中的班额在缩小,学生人数呈递减之势。无疑,流失的学生进了城。
这条流失链条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农村的学生往中心乡镇转,乡镇的往县城转。”
窦顺宽说,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在会宁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学校吃不饱,县城学校吃不了”。
生源问题是困扰柴门中学办学的首要难题。在窦顺宽看来,“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该校将教师培训、教研教改、学校内部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而稳定生源的头等大事来抓。
在山大沟深、交通异常不便的会宁县,尽管“撤点并校”工作谨慎推进,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保留了一所中学和小学,但还是加速了一部分学生流向县城的步伐。
张建国便是出于这种考虑:家门口的学校撤并后,他的孩子上学,需要翻山越沟,徒步走3公里的山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