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断出现学生自杀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学生压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没有正确理解死亡,把生命当做游戏来对待,有时候有一种模仿的成分在里面。还有报道称个别学生之间玩死亡游戏,竟然称之为好玩、刺激,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影响很大。”冯老师认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
争议:
死亡教育太残忍?
一方面是家长、学校回避死亡教育,另一方面又是个别学校采用一些另类的方法让学生直面死亡,比如,去年,云南昆明某中学在死亡教育课上让学生集体模拟写遗书,目的是引导他体验死亡,珍爱生命。
广州某些高校为了减少学生自杀,也开起了死亡教育课,形式多样,有写墓志铭,还有去殡仪馆、临终关怀病区等场所去实地感知、考察或实践,略窥死亡面貌。
对于这些方法,一些专家称,现在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受挫能力差,碰到一点问题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本能”,容易把死当做一种解脱行为,死亡教育一方面要破除其神秘性,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赋予死亡的神圣性,学生直面此事,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也有专家表示,如果学校的每个孩子对死亡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也有一定程度的接纳和心理准备,那倒可以试试,只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对死亡很忌讳的文化氛围里,让学生写遗书、写墓志铭,提前感受生命句号,是一件残忍的事情,而且有可能会加深那些经历过家庭悲剧的孩子的伤痛。
专家指导
心理师:不同性格孩子区别对待
(指导心理辅导师:广州市慧苑心理咨询中心左小桃)
孩子对死亡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恐惧,一种是游戏,这都是家长或社会的教育不当引起的,比如将死亡跟鬼魂联系在一起,或者是将死亡跟“美好天堂”联系起来,这都会导致孩子对死亡有错误的认识。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性格外向:
实事求是 排除恐惧
外向的孩子,一般都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时候,家长应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个事实: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中花开花落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
如果孩子比较小,不能理解,可以拿身边的动植物打比方,对于中学生来说,他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完全可以想清楚是怎么回事。
此外,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我们都会死亡,生命或长或短,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潜能,尽力去完善过程。
性格内向:
适时探讨 消除偏差
内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问题也会憋在心里,这就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很乖巧,也很顺从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外向的孩子容易自杀的原因。他们常常遇到一些困惑,总是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比如,关于死亡的困惑,他们很可能上网去查,这时候,理解就出现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