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人死了之后会变成什么呢?会有灵魂存在吗?会看到去世的亲人吗?”
“如果人死后最终只是化为一抔泥土,那我们为什么每年还要去拜祭先人?有什么意义呢?”
……
12岁的阿虎正上初一,最近这段时间,这些问题老是困扰着他,而他的这些问题也着实让妈妈吃了一惊。的确,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忌讳,她几乎从来没想过要进行“死亡”的教育,现在冷不丁面对这些问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家长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即使孩子碰到这方面的困惑,也会以一个美丽的故事搪塞过去,可是,当孩子大一点后,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调查:家长谈“死”色变
针对家长对于“死亡教育”的态度,华东师大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八成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但仍有 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还有不少家长干脆就对涉及到死亡的问题拒绝回答。
当孩子问到死亡时,家长是怎么回答的呢?调查显示,家长的回答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带有童话色彩、不实事求是,如“死就是不在了,死了以后会成为天使去了天堂”;
第二种是回避的态度,不会作过多解释,认为孩子慢慢长大会渐渐理解,只是说“死了就是要永远离开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不再回来”;
第三种是拒绝回答,说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四种是比较科学的,如告诉孩子“死亡分很多种的,当人老了是必须要死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各个器官已经不能正常运行了,这样的死是正常的,人死了就会在这个世界消失。”
前三种答案的家长居多,只有少部分家长能够正面与幼儿谈论死亡问题。
(太平洋亲子网)
现状:死亡教育缺失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多数中小学都有心理辅导机构,偶尔也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或者是在学科教育中穿插进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但很少有系统的死亡教育课。
而大多数家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那个“恐怖”的话题?家长很少会主动跟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对于死亡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忽略了。
焦虑:
学生拿生命当游戏
冯老师是广州市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在他看来,现在的孩子心理很复杂,有时候过于成熟,有时候又很幼稚。在他的班上,有一位女生品学兼优,还是班长,做什么事情也很积极,可是在谈话中又透露出想自杀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