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9年第2次新闻发布会2月6日16时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向新闻界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工作进展情况。以下为文字实录:
续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教育部今年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春节刚过,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祝福各位记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好、生活好、身体好、心情好。
大家还记得,我们上次发布会是在1月7日,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向大家做了相关介绍,启动了面向全社会的公开征求意见。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我想各位都会关心,在这一个月当中,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进展如何?社会各界反响如何?收到了多少邮件、来信,大家的意见集中反映在哪些方面?这些意见、建议是怎样收集整理、分析使用的?下一步有哪些新的工作安排?今天的发布会就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我们今天请来了两位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一位是老朋友了,上次与大家已经见过面,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组长韩进司长,一位是新朋友,是中央教科所的田慧生副所长,今天出席我们发布会的身份是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组意见收集组负责人。为做好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机构,有5个小组都在开展工作。其中田所长带领的一支专业团队,他们这个组是专门负责收集来自邮件、信函和教育部门户网站的意见收集整理工作。
首先,请田所长介绍他这个工作组一个月以来工作情况。
田慧生: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下午好!
根据《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要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建了由专业人员构成的的意见收集组,具体负责24小时不间断收集、分类整理教育部门户网站留言及电子邮件,接收、整理和回复社会公众来信,并及时报送有关领导和纲要调研组。
下面从两个方面向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介绍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的工作情况。
田慧生:
一、关于意见收集的总体情况
截至2月6日上午10时,共收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5337 条,其中教育部门户网站收到帖子2835条,电子邮件2254封,信件248封;共编发摘报32期,每周综述3期,半个月综述1期,1个月综述1期,每日报告20期,累计90余万字。
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报送出数量多、质量高的意见摘报,与热心教育事业的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代表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的全体工作人员向热情参与此次征求意见活动的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从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前阶段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到几个突出特点:
1.反响强烈,踊跃参与
自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纷纷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邮件、信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都表现出了对教育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在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二天(1月8日),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短短十几个小时网上帖子和电子邮件就超过了500封。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1月12日(星期一),发帖量达到了462封。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信件的数量逐渐增多。目前收到的信件来源遍及全国各省市,其中,来自北京的信件占到了总数的20%。从来信的作者来看,标明为退休或马上要退休的教师及干部占的比例较高,其中年龄最大者为91岁高龄的老人。
田慧生:
2.热切期盼,高度认同
从收集到的意见看,人民群众对《规划纲要》的制定普遍持赞成、支持的态度。其中既有对《规划纲要》制定的高度认同和美好祝愿,也有对制定《规划纲要》重大意义的阐述。很多网友认为制定《规划纲要》是国家大事,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国教育的未来。这件事做得对,相信并且希望早日完成一份高水平的、符合国家利益和老百姓愿望的规划纲要。
田慧生:
3.建言献策,态度真诚
社会公众对如何制定一份好的规划纲要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很多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无论是对纲要的具体内容还是对纲要的研制过程,无论是正面意见还是批评意见都能直抒胸臆,真诚表达,可以说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建言献策、真情投入。比如不少网民对《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及参与人员、信息处理、征求意见的时间周期等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规划纲要》的制定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定好的纲要能兑现、可操作;从参与人员来讲,建议制定纲要的课题组成员多样化,应邀请了解中国国情的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参与,并吸收一线教师参与,倾听学生以及普通民众的声音;为了扩大参与面,建议在教育系统和电视媒体发起《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的宣传活动;在资料收集处理方面,建议对收集后的意见信息进行技术性处理,并借鉴制定策略→接受反馈→调整→再接受反馈的系统循环过程完善《规划纲要》等。
田慧生:
4.关注热点,意见集中
公众发表的意见虽然范围很广,几乎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但主流意见仍集中在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些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上。经统计,截至目前讨论中公众最关注的10个问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教育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前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
田慧生:
二、关于意见收集组的工作程序及要求
1.组建专门队伍,实施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
组建了由40位中青年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队伍,分为网络组和编辑组开展意见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这些同志都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骨干,其中绝大多数人员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中高级职称。
网络组下设4个小组,每组8人,实施24小时不间断网上值班,及时收集报送网民和公众发表的意见。每周轮换一组。
2.建立严格工作流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认真对待每条意见
我们确立的工作原则是:全面收集、专业整理、如实反映、及时报送,不让任何一条有价值的意见从我们的手中遗漏。
为保证工作质量,建立了严密的值班、应急、登记归档、网络安全、编辑整理等一系列必要的工作制度,设计了以下工作流程:
--网络组24小时不间断实时收集、下载网上留言和电子邮件,接收、整理公众来信,经初步归类、摘编、统计、整理后传送给编辑组;
--编辑组进一步细分、归类,整理编辑成每日情况简报、每日意见摘报各一期并在上午报出;
--系统整理每周及半月意见收集情况,进行专业分析和数据统计,综合分析意见关注点、数量、趋势变化,提交周及半月综合分析报告。
田慧生:
3.以高度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工作
“我为规划纲要作贡献”是意见收集组每个同志的强烈愿望,大家争先报名参与,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投入工作。组内大多为年轻的父母,均能克服困难,坚守岗位。如,1月7日第1天全组通宵未眠,8日上午及时报出第1份长达5万多字的意见摘报,为后续工作摸索了经验。
续梅:
刚才田所长介绍的,是通过我们征求意见公告当中公布的邮箱、来信地址反映来的意见、建议情况。除此之外,工作小组办公室对所有征求意见的渠道包括媒体、各类社会网站网民的意见建议都进行了认真整理和分析。下面我们就请韩进司长为大家介绍总体情况,同时也介绍下一步征求意见工作的具体安排。
韩进:
很高兴能够在一个月以后跟大家再一次见面来通报关于《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这一个月以来,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力支持下,应该说全社会对我们这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这个活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反响非常好。工作还是较顺利,首先我感谢在座的各位为这项工作做出的积极贡献。
下面我想分四个方面给大家通报一下这一个月以来有关工作的情况,刚才慧生同志已经把我们在教育部门户网站上所做的一些工作和我们一些工作的方式给大家做了通报,我把总体上的一些情况再给大家做一介绍。
韩进:
一是总体上我们社会上的一些反映。我们到现在为止,如果全都算上,大概有110多万条反馈意见,也不能说完全叫意见,主要的是社会网站占的比较多,一方面我们有专门的组织在教育部门户网站上24小时收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同时我们专门组织一部分力量每天收集社会网站上的意见、建议,社会网站上和其他的媒体上用自己的方式,有的是开辟专栏,有的是网上聊天室等等,里面的意见非常多,社会意见大概接近110万条。实际上那些条按数量说,我们这些专业网站,专门组织的网站的数字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有的意见很短,比如就用一个网络语言写一个字“顶”,也算一条,有的一条被几十个网站转载这一条,但是我在数数的时候没办法,有时候一搜索一数,数的时候就几十条,但是内容是一样的,这个没办法。但是不管怎么说110万的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尽管这里面不光是说好话,也有相当一部分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一种批评的意见,不管怎么说大家关注这个事,这个人做这件事人家连批评都不想做,也挺没面子的。
向教育部发布电子邮件的,刚才慧生同志已经介绍了,2254封,这是以邮件的方式,通常以邮件方式发来的意见都还是比较认真的,不是一句话,都是一个很长的东西。而且我们很高兴地看到1月7号公布了以后,当天和第二天有很多的电子邮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是长篇大论,三千字到五千字,说明这些事情一直在考虑和琢磨,而且这些人本身不一定是专门的科研人员。
收到信件248封,信件一般情况下还都是比较专业的,由于某些原因,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意见。教育部门户网站上发帖子2835条,教育部组织了我为纲要献计献策的征文,这是教育部办公厅和教育报联合组织的,收到610篇征文的投稿。中央重要媒体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意见,中央各大媒体其实都有一些文章,有的还包括发表的是社论这些形式,这些文章有300多篇次。这一个月以来,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总体上反映的情况来看,刚才慧生同志介绍教育部门户网站介绍的情况总体上也符合这个样子,确确实实不光是向在座的媒体朋友感谢,也希望借助在座媒体朋友向全社会表达我们的谢意。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