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炒房者、央企、股市主体,将是房地产崩盘中的首批受害者。
地方政府当居受害者“清单”之首。目前地方政府债台已筑起,据统计,地方财政负债已超5万亿元,其中一大块是借银行信贷实施大规模投资计划,未来很多项目还需持续“砸钱”。而很多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卖地收入,目前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相关税收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有的高达2/3。可以想像如果楼市崩盘,地方政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风险、信用危机。
今年银行新增贷款中有16%、约1.5万亿元为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住房贷款。购房人“断供”和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的“烂尾楼”,将是悬挂在银行头上的两把利剑。加之9万亿元天量信贷中难免还有一些资金通过瞒天过海的手段违规流入楼市,真正暴露于楼市泡沫风险下的贷款规模将十分惊人。
此外,今年央企屡屡被加冕“地王之王”,拍地资金动辄数十亿元,溢价率超一倍,却不知频频举牌背后要背负多大的风险。2007年那一轮“天价地”狂潮中的“地王”们大多到现在还在“晒太阳”。
银行、大开发商、央企或下属公司很多是股市上的“巨人”,一旦巨额地产投资悬空,股市也将难免受到波及。而地产业震荡、炒房者破产等风险也将纷至沓来。届时实体经济难免受到影响。
要避免楼市泡沫演化成经济危机,绝不可一针刺破泡沫,这样的做法在泡沫小的时候或许可以,但目前只会把危机爆发的时刻提前。楼市“去泡沫化”只能通过逐步收紧流动性、打击投机囤积、调整土地信贷税收等逐渐释放泡沫。然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历来“一收就冷,一放就涨”,怎样把握好调控力度和时机十分关键。
无论如何,中国楼市的“去泡沫化”不能再拖,或许可以首先从抑制投资购房、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开始。也不妨考虑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或利率,征收大户型、高档房物业税等手段。从中长期看,我们还应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彻底扭转地方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卖地收入这一被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