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部各省区市环境动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我们通过前面的动态指标体系,运用SPSS对西部各省区市的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动态的比较,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广西在西部环境竞争力动态排名中处于第一位。其他各省区市的排名顺序依次是青海、新疆、宁夏、甘肃、重庆、内蒙古、云南、陕西、贵州、四川。
与前面的静态竞争力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名明显变化的是:首先,下调最明显的省份是内蒙古,下调了四位,主要原因是内蒙古在控制生活污染方面的力度相对较小,生态环境状况的改进受限(生态基础很好);其次,上升最明显的是广西,由静态的第八位到动态的第一位,这说明广西在降低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方面)、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很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这可以从原始数据中找到证明:广西在控制工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力度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此外,广西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力度也是较大的。对其他省区来说,重庆上升较明显;陕西下调较明显;青海、新疆、宁夏、甘肃、云南、贵州、四川则变动不大。动态指标是用来衡量西部各省区市环境竞争力上升趋势的一个体系。在动态体系中排名上升的省区市在近三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环境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相反,下降的省市则表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不是很明显。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西部各省区市环境竞争力动态排名变动情况。
从整体上看,动态排名呈现出剧烈变动的态势,也就是说各省区市在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没有很好地坚持;从局部来看,也有几个省份环境竞争力动态比较稳定,比如甘肃、青海、宁夏、重庆。内蒙古的环境竞争力动态排名基本保持在居中位置,说明内蒙古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绩是较明显的。广西的环境竞争力动态大多年份排名居后,说明广西保护环境方面可以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值得说明的是,2007年广西动态排名第一,说明近三年来,广西的保护环境力度是很大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重庆的环境竞争力动态排名靠前,说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重庆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努力是坚持不懈的,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四川除在2007年的动态排名不理想外,其他年份的排名均靠前,说明四川省前几年的保护环境力度很大。云南、陕西的环境竞争力动态在更多的年份排名靠后,说明这两个省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没有取得显著成绩。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动态排名持续居于靠前位置,说明这三个省区在保护、改善环境方面的努力是持续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新疆的动态排名在2004年、2005年排名靠后,其他年份中排名靠前,说明新疆的动态环境竞争力在更多的年份是较强的,并且在近年来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四、结束语
通过对西部各省区市近十年来静态环境竞争力与动态环境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我们预计:从整体排名的格局上看,多年来形成的静态排名格局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易被彻底打破,即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排名靠前,宁夏、陕西、云南、广西排名居中,重庆、四川、贵州排名靠后的格局在未来几年有延续的趋势。因为排名靠前的省份往往是因为其工业化程度较低使得污染较轻、生态条件基础较好、环境治理力度等因素中的一者或多者。例如,青海、甘肃排名靠前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排放较少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新疆、内蒙古排名靠前主要原因是管辖面积较大、环境治理力度大。
而重庆、四川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程度高、污染排放严重,此外,造成重庆排名靠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管辖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从局部来看,由剧烈波动的动态环境竞争力排名可知,通过持续地降低污染排放、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与改善环境等措施,来提高各省区市环境竞争力的空间还是存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工程,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西部地区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西部各省区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普遍提高;在造林、工业污染投资、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关注与努力是持续的,收效不小。
其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改观。以自然保护面积为例,由1999年的3548万公顷增长到2007年的8398万公顷。在城市绿化、保护湿地、保护森林方面,西部地区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若要根本性地扭转西部恶劣的生态状况,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的作用,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使经济、人口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良性循环地发展,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本身的原理,在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原理,调整、优化系统结构,维护、改善系统功能;协调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彻底摆脱脆弱—贫困—脆弱的恶性循环,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使生态经济系统功能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发展的角度讲,积极推进工业化是西部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条件和较低的经济发展层次决定了西部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也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再次,政府推动是实现西部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观念、制度和政策上的突破,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应当科学地分析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加强战略研究,制定符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的科学发展规划。此外,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如建立节水型社会、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东西部生态补偿机制也是势在必行的。(摘自《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