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是急症, 而造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结构性、制度性三大成因是慢性病。寻找新的重大的科技突破,是在“后”全球经济衰退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举措。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后有三大深层次的成因。第一是周期性因素,即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在经过快速增长后到科技创新缺乏新动力的间歇性周期因素。第二是结构性因素, 即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构性失衡。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衡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过度消费和以新兴国家为主体的过度生产模式。制度性原因是此次危机的第三个核心成因。制度性因素主要反映在两大方面:一是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失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强势地位导致国际货币制度严重失衡。二是各国普遍性的金融监管失误与错位。
目前看来,第二轮金融海啸发生的概率不高。原因是:第一,从中短期来看, 美国政府采取的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罕见的超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开始奏效,传导和扩大机制的影响在切断或弱化。
第二, 虽然这次衰退的时间很长, 但它对经济冲击的深度并不像1929年大危机那么严重。在2007年中期之前的4年半里,世界GDP增长率平均值接近5%,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全球经济最强盛并且持续最久的繁荣期。从美国来看,虽然目前失业率很高, 但社会尚稳定;美国经济基础与创新能力没有受到根本性冲击;赤字虽高, 但并非没有任何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空间。
第三, 经济全球化使主要经济大国利益交织一起, 存在着互相妥协, 互相支持共渡难关的可能性,从最近G20的首脑会议中各国积极合作的态度可见一斑。
然而, 此次危机的发展犹如一个重病人的病情发展, 重病人患了严重的慢性病, 又遇上急性病。次贷危机是急症, 而造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结构性、制度性三大成因是慢性病。现在美国不断地切断或弱化将次贷危机的传导和扩大机制。这仅是解决急性病, 解决慢性病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笔者判断,若不出现新的重大事件,危机的底部在2009年第三季度后期可以基本构成,从第四季度起,会缓慢复苏。复苏后, 美国将用五至十年甚至一代人的时间转向节俭的生活方式,更高的储蓄率(恢复到15年前的平均数约10%)和企业和金融的去杠杆化,政府努力减轻赤字负担使其能收支平衡, 这使到将在未来三至五年或更长的一些时间内年均增长不超过2%, 较过去20年来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放缓三分之一。这种趋势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
本文预测后经济衰退时期的经济新格局将可能显示如下五大特征,第一,国家干预程度强化,新形式的凯恩斯主义复兴。第二, 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大慢于危机前的平均速度。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经历着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并伴随着滞胀的可能。第三, 国际贸易战加剧, 新的全球产业体系将在重组调整中产生。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逐渐强化, 尤其南南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南亚之间的新的合作方式的产生。第四,发达国家加快科研投入,寻找新的重大的科技突破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争取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五, 美元进一步贬值,弱美元与强大的中国外汇储备催促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扮演新角色。
中国应认真分析后全球经济衰退时代的特征,要有新的改革开放方略和举措,以达到内外并修, 标本兼治,把提高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走出当前困境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创新型中国的构建。同时,改变中国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格局,循序渐进地有重点地发展“新兴大市场”,增强中国经济发展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作者:郑德珵 广州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