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指导线“集体下调”与市场走势相悖?
一方面是经济复苏的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却是各省“集体下调”工资增长基准线,这让长期关注薪资问题的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陈杰平副部长有些看不明白,“经济在谷底的时候都没出现政府调低工资指导线,现在经济企稳回暖的时候再来调低工资增幅,而且一些地方向下调整的幅度还很大,实在有些看不懂,”陈杰平疑惑地说,“就业和工资分配对经济波动的反应是有一个滞后期,但不会滞后这么长时间吧?”
陈杰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他参加了一些大型用工招聘会,而在这些招聘会上,他看到企业招人的出价跟往年相比并没有降低,而且大多数有提高。比如5月份进行的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参加的民营企业给出的工资水平都有明显提高。而调整工资指导线应当对招聘企业的工资出价加以充分考虑。
“或许一些地方的困难企业日子真的特别难熬。工资增幅上调下调都可以,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权衡利弊。地方政府‘下调’工资基准线,有可能引发一些企业纷纷下调工资增幅、不涨工资甚至直接降薪,这在短期内能让企业节约点成本。但除劳动密集型企业外,我国企业人工成本原本就占产品完全成本的比例比较低,调整点工资增幅对降低企业成本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打击最厉害的就是农民工这些低收入群体,如果这种势头波及范围广,老百姓工资收入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有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更进一步拉大,同时,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都没有好处,对地方经济的恢复也没有好处。现在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陈杰平不无担忧地表示。
陈杰平建言,“工资指导线‘集体下调’,特别是向负增长方向调整,目前看绝对不适合在全国推广,各地调整工资指导线应当慎重行事。”他提出,各地首先要真实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化,其次要有一个综合、稳妥的考量,到底对经济复苏有没有好处,还要考虑是否会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应。“如果各省都‘集体下调’,对我们的经济是利少弊多,毕竟发布工资指导线是一种政府行为,尽管对市场对企业对求职者来说是一个参考,但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并进而在消费市场上砸出水花”。
而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各省下调工资增长基准线的看法相对比较乐观,她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金融危机期间,可以产生负增长,这样给企业减少一些压力,也使职工知道要分担风险;“如果从长期来看,作为一种引导,允许企业在某些年度出现负增长,这也是正常的。工资不一定全部都是逐年上涨,改善民生的路径除了直接增加工资,还有提高福利、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如果仅靠直接增加工资,还有很多负作用。”
新闻词典:
工资指导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制度。其实施方式为:有关地区结合当年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调控目标,综合考虑本地区当年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区当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意见,企业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企业当年的工资增长率。而工资指导线由工资增长上线(警戒线)、工资增长基准线和工资增长下线组成。
工资指导线的实施步骤是:有关地区将本地区当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报劳动保障部审核后,经地方政府审批,由地方政府(或其委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