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粮食局科研院研究员丁声俊--我国粮价不会出现大涨大跌
夏粮增产260万吨实现“六连增” 粮价走势将呈现稳中缓升
进入6月以来,各地夏粮丰收在望。我国今年夏粮收成怎样?备受关注的粮食价格走势如何?政府又该怎样来维护粮市的稳定?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粮食局科研院研究员丁声俊。丁声俊表示,今年,我国夏粮迎来第六个连续丰收年,这为国家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我国粮价将稳中缓升,不会出现大涨大跌。
夏粮“六连增”来之不易
问:今年夏粮收成,是否可以认为我国在大灾之年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丁声俊:是的,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335万吨,比上年增产260万吨,增长2.2%,取得了“六连增”。这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国际农产品价格跌宕起伏中,取得的成绩。
今年冬春连旱,持续百日,近半个世纪罕见。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99亿亩,比常年同期增加1.1亿亩,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1.53亿亩,重旱面积4996万亩,干枯面积394万亩,还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灾发生饮水困难。严重旱灾集中于夏粮主产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8个省份。这8省的冬小麦受旱面积总计达到1.52亿亩,占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受重旱面积4879万亩。全国夏粮第六个连续丰收年,实属来之不易。
国家有实力平抑粮价
问:您怎样预测我国粮价走势?
丁声俊:从各种因素分析,全国粮价的走势将趋向稳中缓升,保持合理水平。这种判断的根据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态势,需求将不断增长。我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基本上是恢复性的增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粮食供求的紧平衡态势,粮食需求仍将不断增长。这意味着,目前我国粮食连续增产有利于粮价平稳,而不会因粮食连年增产而导致粮价下跌。同时,粮食连年增产进一步充实和改善国家粮食储备,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实力,必要时国家将会及时公开竞价拍卖储备粮,以平抑市场粮价,防止市场粮价大跌。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改善,有实力平抑市场粮价。在我国粮食购销全面实现市场化后,国家不断加强和规范宏观调控,逐步建立和健全起“三个体系”: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逐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粮食的扶持力度;具有本国特色的粮食储备制度和体系,其规模充裕,结构合理;覆盖全国城乡的多渠道、多形式、多成分的粮食供应网络和体系。这些,有效提升和改善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防止和避免了粮价大起大落。
三是,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与多渠道结合,建立了粮食流通的新业态。在推进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与多渠道日益结合,相辅相成,促使市场机制更多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粮食市场上普遍推广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每年还举办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协作洽谈会,建立长期产销协作关系提高了粮食供应的效率和质量,对稳定市场粮价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四是,国家实行粮食托市收购举措,提供市场粮价平稳的杠杆。从2006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即“粮食托市收购”)。当市场粮价低迷时,国家以高于市场价的“托市价格”收购农民余粮,有效防止“谷贱伤农”。同时,“托市粮”通过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拍卖竞价销售,由公开、公平、公正形成价格,防止“谷贵伤民”。
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
问:影响我国市场粮价的不确定因素不可忽视,为确保我国粮价稳定,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丁声俊:这个问题很重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我国农业领域仍然持续蔓延,农民工就业、农民增收和稳定市场农产品价格面临着不少困难。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市场粮价大起大落,把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首先,要继续夯实农业粮食基础。包括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农业粮食产业的力度,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大力建造粮食核心产区,确保实现增产1000亿斤商品粮生产能力的目标。
其次,要继续“适调善控”,把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生产稳,市场稳,民生稳。因此,必须善于适时、适度调控市场粮价,既防止“谷贱伤农”,又避免“谷贵伤民”。
再次,要继续坚持“托市收购”,实施“民心工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国家通过“托市收购”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掌握了充足粮源,抓住了平抑粮食市场的关键。
第四,要继续“振企创业”,以创新发展求稳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价格跌宕冲击的有效措施,就是发展农业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振兴龙头企业,大力创新产业、促进稳定增产、带动结构调整,为稳定市场粮价创造环境条件。
第五,要继续“兴利避害”,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和善于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仅审时度势进行有利的粮食对外贸易,而且还要扩大视野开展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取其利,避其害,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取得国际市场粮价的话语权。(记者 李 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