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域经济强县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310个。
1、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见图-1。
2、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见图-2。
图-1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在全国经济中格局
图-2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发展水平对比图
县域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强县是处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县域的中间层级,“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区,“农村水平”好于一般县域。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位和发挥县域经济强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县域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县域是城乡融合区域,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集合。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和新切入点。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县域上来考虑,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非农”和“区域”两个手段。可以说“县域问题”是一个“大三农问题”。
3、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保增长的生力军
在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一大亮点。县域经济强县扎根国土,体现国情,运系国脉,危中求机,外拓内联,上接下达,城乡联动,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县为国之基。金融危机下,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首先受到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县域问题”提供了基础。县域经济强县表现突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图-3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图
一些省份发布的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也显示:在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下,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整个省域经济。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当年价比)高于全省2.79个百分点,重庆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