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技巧和资金是最大短板
“在跨国经营和收购问题上,我们最大的短板之一就是人才问题。”邢厚媛告诉记者,30年的发展,经验教训是人才的不足,“熟悉国际商务的人才太少了,小语种的人才太少了,懂得外语又懂得经营的人才更少了。”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根本的保证是人才和团队。”北方联合投资管理集团执行合伙人蔡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一些人派出去了,干了几年熟悉业务了,就跳槽了。而更多的民营企业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甚至一两年都摸不到东南西北。”
据蔡泉介绍,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也很多。“比如我们的一个企业在佛罗里达的项目非常好,但是就是因为对当地的环保政策没有吃透而接到了大笔的罚单。”
相关法律人才的缺乏正成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极大制约。“中小企业吃了不少亏。很多中小企业以为自己有常年的法律顾问就够了,没想到签了合同就上套。”
海元律师事务所董事长彭琰亦告诉记者:法律在收购行为的至始至终无处不在,“如果把收购仅仅当作签个合同一样,那百分之一千的失败都是肯定的了。”
舍不得花钱做事先的调查也是中国企业的通病。“以前并购很多是由朋友介绍的,所以花很少的钱就能把企业和个人调查清楚,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几乎很少发生。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熟悉相关领域的人才,那么就要请熟悉当地的专家来为企业提供服务。”蔡泉说,“我们的企业大都抱着事情做成了再说的态度而舍不得花这笔钱,但实际上,这笔钱该花还是要花的,因为这样可以为企业在事前排除更多的风险。”
彭琰说,她经常能够接到中国企业的咨询电话,提几个海外并购的相关问题,问完之后说回头再联系,“这样的人大多给很多律所打了电话,问了不同的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觉得差不多了就敢往外走。究其原因就是不想花这笔该花的钱。”
业内人士认为,掌握并购的基本技巧也是中国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今看来,中铝并购力拓的3个月窗口期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最终搅黄了中铝的收购。
“国际并购的周期很长,对非上市公司的资产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查,这对于卖方来讲,就会把握并购的时间和节奏,资金暂时不缺的话,就套住买家谈。”蔡泉告诉记者,“日本企业在以往的并购过程中对节奏的把握交了很多学费,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日本企业下手就非常快,对并购的节奏把握已经非常老道。”
并购中的融资难题也一直困扰中国企业。据悉,在金融危机与境内IPO暂停内外交困下,中国企业2009年一季度仅有5家企业在境内外市场进行IPO,融资额为2.05亿美元,上市数量和融资额继续下滑,创四年同期新低。但该季度中国市场完成了13起跨国并购事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0%,其中10起披露价格事件的并购总额达到了4.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7.6%。
“目前我们的跨国收购主要依赖国内市场的融资,能够使用国际银团的投资太少了。”邢厚媛说,“不是上市公司到国外融资更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难。怎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怎样能够让各种各样的资金给我们提供支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