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资“比政府出手要早,比产业资本出手要早”。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很果断地说。在面对市场震荡与分歧的时候,他的先知先觉有理由获得众多投资机构的信奉,自去年11月份以来,申万研究所率先看多市场,伴随着质疑声一路走来,市场的悲观预期已经悄然改变。
中国证券报:申万在宏观经济的判断上总有一些有别于大众的认识,去年11月份在大家一致悲观的时候,你们率先表明乐观态度。今年4万亿政策出台一周后,你们认为“市场正在改变,建议采取更积极的策略”,低点已经过去……那接下来怎么看?
陈晓升:我常常跟我们的研究员说,如果市场不认可你们的观点,这是好事情,如果所有的人都认可,那就没有价值。
我觉得今年二季度,和去年的9月份会很像,当时大家不能完全接受经济会很差,市场还有一丝幻想,但股市慢慢往下沉。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经济没问题了,政府投资见效了,出口减速也止步了,消费也还可以了。所以说,等到整个市场全部赞同你的时候,已经在价格上反映出来了,是最后一棒了。
中国证券报:您对个人投资者2009年的投资建议是什么?
陈晓升:今年总的投资思路是“两早”策略:一是比政府出手早,政府一定要救经济,那么你行动早布局早,可以享受政策刺激带来的好处;二是要比产业资本出手早。产业资本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包括大小非、大小限的股票,市值占到60%-70%,2010年会全部流通,他们才是最大的股东。法人机构还持有十几万亿的企业存款,国债、企业债加起来大约20多万亿的规模。企业家是最灵敏的,他们会在经济拐点之前布局。因此在股市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观察产业资本。他们如何考虑财务安排?他们投实业还是投金融?要比他们行动更早才能赚钱。市场在1600点-1700点的时候,海螺水泥开始买水泥股就是很好的说明。目前我们观测,在接近半数的行业里,产业资本仍有增持股票的冲动。
中国证券报:最近,股市投资者情绪慢慢高涨,是否预示强势特征还将延续?有哪些可关注的投资主题?
陈晓升:第二季度我们是看震荡向上,沪深300指数的核心波动区间在2200点到2700点。创业板对主板市场的资金分流有限。鉴于2009年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出口低迷、投资火热,我们更看好未来中部地区在吸纳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潜力。
由于我们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在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拉动下逐步复苏,因此,基建拉动的强周期投资品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煤炭,输变电设备、通讯设备值得看好,此外,受益于经济复苏的强周期消费品例如房地产、汽车、家电、银行也值得关注。
中国证券报:为何特别看好中部地区投资品?
陈晓升:中西部地区的容量还是非常大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中西部经济的增速将显著超越东部,根据对比台湾、日本的情况,我们发现,随着人均GDP增加到一定程度,投资的拉动效应在减缓,这是东部地区遇到的问题。今年我们分析师实地调研后,发现区域的东西非常有意思,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已经连续4、5年高于东部,只不过大家没有太多关注。中西部地区在吸纳基建投资、房产投资和产业转移方面潜力巨大。在经济增速较高的地区,其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一般也较高。对比东中西部后,我们认为中部地区的部分投资品公司存在低估现象,值得加大配置;我们也看好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的公司。我们把有市场前景但被低估的公司挑选出来给大家,这就是属于“预期差”的东西。我们看好的区域包括四川、重庆、湖南、安徽和江西。
中国证券报:今年的经济前景取决于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博弈,在您的判断里,政策将战胜周期,并且季度经济增长率将走出V形反弹,这也是市场走好的基础,这些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
陈晓升: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对政策投资拉动的效应测算,通过乘数效应测算得出4万亿元投资将间接带动3.8万亿的收入增长,今年4万亿完成2万亿左右,将拉动投资增长11.6个百分点,拉动今年GDP增长3.8个百分点。股市方面,我们以判断单季企业盈利见底来作为股市见底的信号,单季企业盈利见底是在去年四季度。
二是前期我们的研究员走访各地做了大量的调研,特别与当地的发改委、商业银行等交流,所走访的几个省得到的信息都比资本市场积极很多。虽然有些地方项目没有立刻见效,这是由于政府投资见效的时间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启动时间、施工进度和施工周期,从资金拨付到体现在投资增长上面,有一个季度的时滞。从地方发改委和银行的信息看,我们预计在4、5月份投资的效果会体现出来。政府的执行力会强于预期。经历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消化库存之后,二季度开始工业生产将出现加速回升势头。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6%左右,将是今年的底部,从二季度开始呈现V形反弹走势,二至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大概在7%、8%、9%。
三是从历史情况对比看,98年刺激经济的政策持续力度都有四个月,可以肯定的是当前政府的执行力和影响力远高于以前,所以我们对政策效果的预期不应当悲观。当然,我们也认为明年政策效应会下降,增长有赖于内生性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