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人们从央行副行长易纲反复强调的“当前利率水平并不高”中揣测,央行近期降息的可能性不大。此间观察家指出,货币政策层面的静悄悄,可能与央行对远期通胀的担忧和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
年初,国务院及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由此看来,不考虑信贷结构及流动性比例因素,近来信贷的爆发性增长,确实降低了眼前继续大幅降息的必要性,降息更可能发生在未来信贷回落之后。央行看得更远一些,货币政策按兵不动,还可防止通缩之后通胀的出现。
1月份创下近几年单月同比增速记录的人民币贷款与M1的低增速形成明显反差,说明货币政策防通缩、刺激经济活跃的短期效果不明显。其实,如果没有其他保增长政策的出台,单纯依赖放松货币政策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或者导致资金再度推升资产价格。充裕的流动性没有主要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同样无助于通缩形势的根本扭转。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实质是注入“通胀”的过程。在全球零利率趋势以及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如果央行缺乏战略眼光,很可能出现“通胀的反复”而不是“中期通缩”。
同时,在2008年5次降息之后,银行存贷款利差明显收窄,大规模放贷也有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出于对银行盈利能力的保护和稳健运营的关注,央行在降息决策上自然会慎之又慎。此外,考虑到当前银行流动性充裕的现实情况,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性也不大。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降息时机的选择可能更侧重于观察国际金融市场风向。也就是说,未来数十个基点左右的“弹药”,可能主要用来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和信心崩塌情况再度出现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内需尚未明显扩大,中国经济外向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外部冲击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不排除下一步会出现这样的政策安排:稳定国内经济将主要依靠财税和行业政策,应对国际变局则采用利率和汇率政策。
但是,一旦CPI在2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并且这种状况有继续恶化的迹象,那么,一年期以及3个月和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的实际水平将明显上升,这对刺激居民消费将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降息按钮在3月初被再度启动。(记者 任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