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发布的11月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显示,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2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出口首次较上年同期下降。此数据一经公布,就在国内外激起了强烈反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外需不振是导致进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出口繁荣就此终结。
外需已跌至冰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大都表示,虽然预计到11月份进出口增速会放缓,却没想到会大幅跌落到负数区间。
有专家表示,去年11月份进出口额的相对高位,是今年11月进出口同比呈现负增长的因素之一。去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5.3%、22.8%。
“这并不是出口大幅下滑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真正反映出来的是外需已跌至冰点。”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闫敏告诉本报记者。
另一组数据也佐证了她的观点。11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6亿吨,同比增长0.5%,增幅降至近十年来最低。被看作是外贸出口晴雨表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传统圣诞货物出货旺季增长乏力,11月份仅完成1060万标箱,同比增长6%,增幅同比下降了6.7个百分点,环比回落了4个百分点。
11月份的贸易顺差创新高,并不是乐观因素,只不过是进口下降幅度大大高于出口造成的。
贸易总量下降,对外经济活动萎缩,外贸企业的压力也在加大。“公司近月出口量变化不大,但欧美市场的出口额已经下滑10%-20%。”北京创世明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卢明对本报记者说,金融危机对中高端产品冲击明显,低档玩具受影响有限。
“外需不振是最主要的原因”,对外经贸大学WTO中心主任张汉林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持此观点。
左晓蕾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世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降,国际上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尤其是钢铁等工业制造品已经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了。另一方面,出口下降,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原材料来扩大生产了,进口也就跟着下降了。
中国的出口繁荣并未告终
据了解,2000年至2007年间,除了2001年、2002年外,其余6年中国出口增幅均在25%以上,2003、2004两年在35%左右。11月份数据出来后,有海外媒体断言,中国出口贸易已经走向衰落。
张汉林否认了这一观点:“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中国的外贸出口还是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他认为,明年上半年进出口形势仍不乐观,不过下半年应该会慢慢恢复。”
“假如剔除价格、变相资本流动等可能扭曲海关统计数据的因素,11月份的中国出口果真同比减少了吗?答案是未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对本报记者说。
梅新育表示,由于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美国进口价格的变动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出口价格的走向。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8年7月份,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创最大年涨幅。而到8月份,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就从上涨转为下降,创出自2002年以来最大年跌幅,其中原油价格大跌29%,进出口价格月指标足足倒退20年。
“第二项扭曲因素是通过贸易渠道的变相资本流动。”梅新育表示,高报出口,构成变相资本内流;低报出口,构成资本外逃。去年直至今年年初,我国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变相资本内流;在当前的危机中,出于弥补亏空和在去杠杆化浪潮中偿还到期债务两项动机,海外机构投资者正普遍从新兴市场变现抽回投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也加剧了他们开展上述操作的动机,资本外逃正在发生。■本报记者 胡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