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会议分析经济形势 部署七项工作
·4万亿资金力撬内需 货币政策10年来首宽松
· 中国全面启动增值税改革凸显扩大内需调控意图
· 国务院十项措施扩大内需 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
·解读国务院十项措施 两年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
· 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调整 各界人士反应
《新闻1+1》——经济观察:拉内需,练内功
主持人(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预计在2010年底要投资四万亿元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这十项措施,这四万亿元对于国内、国际的经济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会带来哪方面的影响?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暂时替百姓消费
主持人:
李教授,政府出台的这十项措施,应该说肯定是针对目前国内、国际经济的状况,这些措施的出台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特邀观察员):
所谓拉动内需,说白了就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间大家经常用到的,非常常用的一个措施,就是当一个经济体,它无论是受到了来自于外面的冲击还是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百姓的消费的信心下降,投资者的意愿下降,这个时候政府出台措施,政府出台大手笔的,用财政的钱暂时替百姓消费,拉动社会的福利,暂时替投资者投资,投资一些福利性的或者生产性的项目,希望这些项目在长远对经济有好处,等到经济恢复正常之后,那么这些消费也好,这些项目也好再回馈给这个社会,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宏观调控措施。
投资如何拉动内需
主持人:
有一种说法,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来看要靠消费,它对长远的消费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推行和促进作用?
李稻葵:
应该说即便是短期来看,投资本身也带来消费,比如说国家如果投资修一条铁路,这个铁路一修的话,你雇的相应的民工要不要消费?民工沿这个铁路线的周围要不要租房子?租房子周围要不要开餐馆?民工挣了钱之后寄回家,这个寄回家的钱又带动了家乡的老百姓的消费,所以这个投资和消费即便是在纯投资项目上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与98年的拉动内需有何不同
主持人:
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也提到了说要扩大内需,拉动内需,和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拉动内需,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李稻葵:
这次情况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应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1998年高出了很多台阶了,我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的高速公路,我们基本上每年修一个法国,我们每年新增的高速公路量相当于整个法国的高速公路量,大概五六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总的高速公路量跟美国差不多一样了,超过美国了,所以说现在这次拉动内需,宏观调控的措施,它的重点不只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资,很大一部分重点是放在公共的消费性投资,或者是面向消费的投资,比如说修一些廉租房,廉租房短期内是投资,但是建好了以后,它实际上是拉动了老百姓的住房消费。你再比如说对河流、对空气的治理,水治理干净了,空气治理干净了,你我作为百姓都得呼吸空气,都得喝水,这实际上提高了我们的消费的层次,所以短期看是投资,实质上也是一种公共消费。
天文数字如何来?
主持人:
应该说四万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查了一下四万亿实际上4后面跟了14个零,大家觉得是非常庞大的数字,这么一大笔钱哪来?
李稻葵:
这么大笔钱分这么几个渠道,一个渠道中央政府的财政拿出一部分钱,估计大概一万亿,其他的钱是由地方政府的财政,如果有条件的话,拿出一部分做配套,还有一部分钱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社会,因为政府的很多投资项目一旦投资下去之后,它很自然的会引发社会投资。因为很多投资项目是有群居效应或者承付效益,如果这个效益选择比较好的话,政府先投一笔钱,很多的投资者会跟进,即便不跟进,它也会有相应的项目。刚刚那个例子里面比如你修个铁路,沿铁路附近,肯定会有一些餐馆,餐馆投资政府不可能投,肯定会有一些民营企业家或者是民间的投资者来投资,沿这个铁路附近会有一些简单的,短期内房地产的开发,这个肯定也是民间投资。所以投资本身是有聚集效应的,是有承付效应的,所以四万亿里面不全是政府的投资,即便是政府财政的钱,这个钱相对于我们现在财力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小的数字,我们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在五万亿,今年应该能够到6万亿左右,所以这个数字并不是可怕的数字,是完全能支撑得住的,另外我们还没有算咱们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像咱们算家庭的财富一样,你不能只看它支出很大,它如果家里有很多财富,它支出大一点也不要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