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具备、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说在山西建设煤基气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是“条件具备、势在必行”?
张亮:我国煤层气储量相当丰富,与中国陆上已发现的天然气资源相当,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列全球第三。山西埋深2000米以下的煤层气储量在10万亿立方米以上,约占全国总量的1/3。目前,山西的煤层气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在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山西矿井甲烷抽排放量每年近100亿立方米,浓度大于25%以上的20亿立方米,可供发电和民用燃烧;山西焦炭产量近1亿吨,每年排放的焦炉煤气约140~150亿立方米,可供发电、制甲醇、合成氨和民用燃烧;山西具有大量适合地下气化开采的煤炭资源、产品开发及产业链形成的基础。
山西仅废弃矿井资源便多达近400亿吨,并以每年近6亿吨的速度增加,如果进行地下气化每吨煤炭可生产可燃煤气4000立方米,按地下气化每年1亿吨,山西遗弃煤炭最少可气化500年,仅此每年可获得可燃气4000亿立方米。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可以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中国能源储量是“煤富油贫”的国情,以及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的省情看,在未来全球能源格局中,要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世界能源市场的依赖,建设山西煤基气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是条件具备、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周刊》:在山西建设煤基气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是否会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提供机遇?
张亮:众所周知,山西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储量大、品种全、分布广、开采条件好、地理位置适中等基本特征,在全国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市场分布的格局中,具有多方面优势。煤炭作为山西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经过近五十多年的发展,不仅为加快山西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全省近1/5的劳动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成为山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的资金支撑。
但是,从山西煤炭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和压力。一是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压力;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压力。因此,加快煤基气态能源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山西煤炭工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山西拥有发展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如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张亮:山西煤基气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山西煤基气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关键是选择好正确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开发模式,加快推进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发展应有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在发展思路上要重点实施以“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煤炭地下气化开发利用工程”、“原煤气化综合推进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通过加快能源产品的高技术化、高附加价值化转变,改变山西能源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提高能源输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将目前单纯的原煤生产输出,转换为多样化清洁高效气体能源产品及其装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双输出的新格局,进而推动山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规模与技术是否是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张亮:从长远发展来看,煤基气态能源产业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一是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使之符合国家发电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大机组、洁净煤发电的发展趋势,符合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趋势;二是要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另外,由于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所以,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重视清洁能源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增加有关的科研投入,走产学研的合作开发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