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中国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揭牌 将建财产申报制 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船舶业投资条例正酝酿 超10万吨或需特批 钢铁业面临成本压力 -世行:中国对世界GDP增长贡献度将超美 劳动力过剩短期不会结束 -深圳居住证试点运作 福利突破户籍限制 上海调研居住证转户口 -2007年中国名牌名单公布 856个产品入选 中美联合控制产品质量 -中国将出台税收政策促节能环保汽车发展 燃油税准备工作完成 -六部门规定:年内不得出台提价措施 "两节"期间将动用国家储备肉 -中国高校负债2000多亿 还债可采用土地置换 招生制度将重大改革
部分外资高位套现中国房产 回报率超100%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回报率超过100%

从今年上海三笔物业交易来看,三家专业投资银行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以花旗集团2005年5000万美元的收购价计算,一进一出,花旗在永新广场上获利2775万美元,增值率超过55%。

位于上海福州路上的高腾大厦,是高盛于2005年从新加坡凯德置地手中购得。当时的收购金额为1.076亿美元。仅从账面收购金额来看,高盛在一进一出之间便获取了升值回报39%。而麦格理转手新茂大厦的交易更是获利惊人,按照公开的数据,不到两年时间,账面净赚超过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账面回报150%。

虽然业内人士表示,新茂大厦收购时尚未完工,有待后期建设,加上最后成交金额并没有“媒体公布的那么高”,但可以肯定的是,麦格理的一进一出绝对收益极为丰厚。

由于投资基金收购时都会动用一定比例的融资杠杆,叶成宇表示,如果计算净回报,几家投资机构三起交易的自有资金回报率远远超出目前看到的账面值,回报率均达到100%以上。

而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些物业的接手方已经不再是追求高额回报的快速资本运作型投资基金,而是德国SEB这类追求持续稳定回报、需要低风险环境的政府型养老基金。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则是在风险投资基金的心目中,按照目前的价格,类似物业已经很难达到其投资回报标准。

大规模撤出尚不明朗

从前两年的只进不出到今年的连续套现,境外投资机构的举动开始出现了微妙变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境外投资者对于市场的看法已经出现分化,但由于人民币升值概念依然存在,暂时还看不到有境外资金大规模离场的迹象。

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陈立民表示,对于一半机构投资者来说,从募集资金到解散通常是七年左右时间,一般流程包括前三年时间寻找物业进行收购,之后对物业重新包装并经营,而最后阶段则寻找买家进行抛售,而在中国等新兴市场,这一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

陈立民表示,经过了前段时间疯抢的阶段,不排除部分投资机构将旗下资产进行优化调整,将一部分并不符合资产组合战略的物业出售后寻找新的目标。

陈立民表示,各家基金公司都有独立的价格判断体系,因此不太可能在同一时间节点出现共同进退,资金大规模撤出的状况,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然强烈,机构投资者很难放弃这个能够带来大量利益回报的市场。

但是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境外投资者对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期望值已经开始分化,市场从全面看多转而进入多空参半的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以来,仅仅上海地区依然有10宗以上外资收购案例,但从收购对象来看,已经从过去集中于欧美大型投行,变成开始出现为中东或者亚太地区的一些中小投资机构。

“当小机构进来的时候,或许发现巨头们已经悄悄地走了。”记者采访中,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早报记者 刘秀浩

 

来源: 东方早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外资房地产十强资产规模年增25%
国土部: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特别是房地产领域
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 “三个火枪手”推高房价
海湾国家将投资中国2500亿美元 部分涉足房地产
天津等二线城市成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新热点
房地产企业半年净利润猛增 涨幅达24%-164%
图片新闻: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封顶 内可容纳约4万人 创下四个世界之最
2008—2009年国际航线分配方案公布 新开通27条欧美航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