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A股半年筹资1900多亿元 3640亿!基金上半年净收益超前7年总和 -国税总局:个税全员全额申报范围扩大 中国首个"综合保税区"成立 -央行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 资产证券化试点望提速 全文 -首期6000亿特别国债今发行 用于组建汇投公司 降低外储规模 -我国拟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 -人民币汇改以来累计升值逾7.35% 内地居民最快周三可买卖港股 -14省区科技投入增长超50%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占总量三成多 -两部委称已采取措施稳定物价 四大措施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 -最高立法机关拟六方面增强水污染控制 联合国造林工程河北遭毁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5个月来首降 机构预测8月份CPI可能超过6%
中国民族品牌艰难演变 老品牌在合资中消失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983年,上海一家百货商店内,众多消费者在抢购上海产的手表。上海牌手表是当时上海人的三大件之一。《环球时报》供图

老品牌在合资中消失 新品牌在竞争中崛起

中国民族品牌艰难演变

当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崛起的焦点话题时,品牌的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美国一家民调公司的调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国的国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不断加重,其中以日本、德国和美国领先,分别为38.5%、36%和34.3%,而中国的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中国的“老字号”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新品牌脱颖而出。

中国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在经历着一个艰难的演变过程,它也在重新构筑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大上海老三件

沪上人家的

品牌生活

王先生4年前搬到上海浦东,住进一片楼区,听说记者想请他谈一谈对国内老名牌的印象,他不由得轻叹一声:“老国货品牌,现在家里都看不到了。”他取出一本老相册,从黑白照片开始回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黄浦江那边他生活了多年的弄堂里的一间小屋。36年前,他在那里结婚的时候,备好的是经典的“老三件”:一对上海牌手表、一辆永久牌的黑色男式自行车、一辆凤凰牌的紫红色女款自行车,缝纫机则是“蝴蝶牌”的。王先生说,这些上海货都是当时国内最响的牌子,质量没话说。那个年代上海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哪家结婚都要想方设法买全。

像这样的国内老名牌,王先生还随口数出了很多:早上漱口的牙膏是白玉、中华,护肤最常用的是美加净,后来有电视了,最有名的黑白电视品牌是“飞跃”和“金星”,西装的老品牌是“培罗蒙”,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城”“大地”风雨衣风靡全国……现在想起来,王先生对这些老品牌还是赞不绝口———永久、凤凰自行车好骑、经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几十年照样很准,培罗蒙西装笔挺、潇洒,还有美加净、白玉几十年不变的淡雅、清新让人留恋。

但是,这些东西现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几乎都消失了。王先生说,现在的人买手表,要么是瑞士高档表,要么是日本的卡西欧、西铁城;洗涤、护肤品,商店里摆的几乎都是外国牌子;服装就更是了,子女们谈论西装不是法国、意大利的牌子,就是英国的牌子,其实那些很多也是在中国做的,跟他们说“长城”“大地”风雨衣,他们说商场里看不到,再好也不会比“伦敦雾”更好,可“伦敦雾”什么价钱啊?不是4位数就是5位数!

有意思的是,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了的老品牌,在国外依旧有人使用。大约一个月前,本报记者在埃及开罗的一个小胡同里找到一家裁缝店,想缝补开了线的裤子。没想到的是,店主杜维卡使用的竟然是中国产的蝴蝶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已经跟我20多年了,当初是从一个做生意的亲戚那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现在还是宝贝呢”,杜维卡兴奋地告诉记者。记者不禁感到疑惑了,这些口碑、质量都很好的国产名牌,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来源: 京华时报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过分依赖贴牌生产 拿什么拯救中国民族品牌?
民族品牌汽车首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 中编办:正为能源部作准备
奇瑞等民族品牌汽车首次进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
刷卡消费便捷 银联创民族品牌
零售业下月全面开放 民族品牌紧盯农村和二级城市
图片新闻: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高度达到100层 预计2008年初竣工
有造纸企业排污 南水北调调水水质面临严重污染威胁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