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反洗钱侧重预防 已建立惩罚机制 反洗钱要以金融机构为主体 -中国产品近10年给美消费者节省6000多亿$ 外企出口58%以上产品 -上海外资投资回报率高出全国平均数3% 成都外资使用领跑中西部 -房地产协会建议征物业税 深圳或试点 7月北京房价达今年最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启动 将加强气候变化法规标准建设 -沪指开盘即破5000点 加息不动摇牛市 股市运行基础更加健康 -环保总局保监会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 中石油中石化质疑 -上海最低工资调整为每月840元 专家:价格上涨3%工资应涨5% -中国GNP仅占世界5.5% 水泥消耗却占54% 森林缺乏致六生态危机 -我国廉租房扩容时间表排定
资源税新一轮改革可能启动 矿泉水纳入统一征收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资源税新一轮改革或启

资源税政策调整或将有新动作,矿泉水和地热水将在新一轮资源税政策改革中被纳入征收范围。

资源税政策调整一直是业内呼吁的内容。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已基本确定的是矿产资源税将从“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税额也将有大幅提高。

此次,水资源保护也被纳入资源税调整内容中,将全国统一征收,但具体标准还未透露。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资源税调整方案并没有一步到位,还有林地、湿地等资源没有纳入进来,但纳入矿泉水和地热水的方案已经成形。

近20年是中国矿泉饮料业发展迅猛的时期。据统计,目前国内的矿泉水企业大约有1200多家,而生产能力在万吨以上的企业仅占其中的10%左右。由于更多的企业资金少,生产规模小,没有能力对水源地进行监控和保护。

目前,我国经过勘查评价和鉴定的矿泉水水源地有4000多处,其中不少水源地的保护状况已经不容乐观。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全国已勘查和评价的矿泉水水源地中,只有一半左右经过国家鉴定。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日前在一次会议上直言,矿泉水业存在着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部分厂家不按规定生产建设极易对水源造成污染。

矿泉水项目的遍地开花并缺乏有效管理,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国因地下水开采过度,共发生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

针对矿泉水资源的收费,根据1994年发布的国务院第150号令规定,矿泉水属于矿产资源,应按产值的4%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

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对矿泉水征收消费税,如广东省目前是向矿泉水企业征收销售收入1.2%的资源税;西藏自治区则从今年1月1日开始将天然矿泉水资源列入非金属矿原矿税目,对其征收3元/吨的资源税。

“资源税以前的定位是调节其他收入,现在的改革方向则是想把资源补偿的问题考虑进来,并和节能减排目标联系在一起。”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杨志勇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杨志勇看来,对于矿产资源包括矿泉水征收资源税很有必要,“从价”还是“从量”征收并不是最根本问题。

“能源价格在一直上涨,现在看来‘从价’征收能够起到更大的调节作用,但征收资源税的根本目的应该在于资源补偿,实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杨志勇说。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5%,但能源消耗量却占了世界总量的15%。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观察会上,学者林毅夫曾建议,把资源税费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平,对于环境的要求应该有较高标准、违规惩罚力度和执行强度。(丁矛)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林毅夫:资源税费不合理是收入分配不均主因之一
林毅夫:如汇率大幅升值股指将继续上升 资源税费应合理
中国首次大幅度上调3种矿资源税 钨矿石均调15倍
资源税上调对有色行业影响不大
我国调整资源税推动国际铅价再创新高
铅锌铜钨资源税下月起大幅上调
铅锌铜钨资源税8月起大幅上调 机构认为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有限
机构认为资源税调整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有限
铅锌铜钨资源税下月起大幅上调 酝酿深层次改革
业内人士:资源税的税制改革今年下半年或将出台
图片新闻:
特大暴雨袭击湖南 湘江支流水位猛涨 27万人转移240万人受灾
全国失地农民有4000万 且年增300多万人 易形成新贫困人口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