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通胀治理
需求偏强使经济面临“低烧高热”危险。
所谓低烧高热,就是经济机体已经出现病态运行,但表面热度不高,以CPI表示的通货膨胀较为温和,而经济的高热病态集中体现在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迅速攀升,以及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恶化、生产安全事故频发。
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房屋价格和土地价格也在持续上升。此次调查情况表明,住宅类价格继续上升。6月份,一类、二类、三类地段普通商品房住宅平均价格分别比上月上升6.5%、4.0%和3.1%。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在经历了接近两个月时间的低迷后,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势头。
资产价格大幅攀升的现象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债、股票、房地产、古董和邮币卡等资产价格上涨的时间、幅度和具体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其大幅上涨的趋势已相当明显。
在经济学家们看来,这种“低烧高热”的危险性甚至超过“高烧高热”。因为它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看起来正常,因此,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即便觉察到,政府也不易痛下决心加以治理,最后可能演变成经济危机。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企业盈利水平和投资回报水平偏高,从而刺激投资过度增长。
这种教训殷鉴不远,日本经济泡沫形成与破灭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先是紧盯CPI,无所作为,后来发现资产价格涨幅过大,又突然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使泡沫顷刻间破灭。
中央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措施中,有如下重要内容: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加息的方式提高资本价格;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有心者早就感到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强。环保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这至少说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提升,那种依靠廉价资源的盈利模式将很快宣告终结。
另外,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正是政府投资从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的一个表现。
这些情况表明,中国要素资源价格极端低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抑制通胀的方法竟然是治理环境、是提高工人工资、是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是提高资源价格,但这恰恰就是中国式的抑制通胀法。(记者 舒眉 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