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商品房产权登记酝酿巨大变革 预售房将可登记 近半土地被囤积 -肉禽蛋菜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 广州等9市动用2800万缓解肉价压力 -反垄断法草案将三审 商务部称已完善 垄断企业涨价须先过三关 -环保总局等部门将研究绿色税费 中央投3.72亿治理三峡库区污染 -我国跨地区医保不通 退休老人独守空巢 深圳退休人员医保增加 -电监会:电网须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 国内成品油市场再告吃紧 -1.24万亿!上半年国家地方两级GDP差额再扩大 上半年各省市GDP -国资委严控央企投资非主业的房产证券 部分央企违规 通知全文 -财政部五方面加大母猪保险扶持力度 将加大生猪产业信贷投放 -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
贸易壁垒挤压 中国输美食品价格上扬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我们所增加的检测费用要求美国采购商一起来分担。” 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赵红梅对昨日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由于美国以质量问题为由对部分中国食品实施进口限制和采取苛刻的检验检疫标准,中国输美食品数量骤然减少,一些中国输美食品的零售价格已经呈现明显上扬势头。

不仅如此,本报记者从中国多家食品出口企业了解到,检测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都引起了出口价格上涨。

检测成本明显增加

以往美国对中国水产品都是采取抽检的方式,但这一情况在近期却变成了批批检的方式。湛江国联主要向美国出口对虾、鱼类等水产品,去年出口额约1亿美元。从今年7月1日起至今,陆续有五批水产品在美国海关通关时全部被扣留下来检测。

湛江国联董事长李忠向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五类必检水产品每类检测费用要花大约6000多美元,如果一个货柜中有这五类产品,单检测费就要花3万美元。此外,在检测过程中货品不能通关,停留在码头及租仓库等场地费用也由企业来承担。一个货柜的货值往往不到100万美元,批批检测大幅增加成本,企业已无利润可赚。” 

赵红梅还谈到,增加的检测成本将要求美国采购商来一起分担,但会参考其他国家输美国同类水产品的价格而不会随意提价。而由于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该公司向美国采购商的报价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近段的汇率是1:7.6,报价中已考虑到人民币持续升值可能已提前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加入到预算的报价中,以1:7.5报价。

美国媒体报道指出,部分输美中国食品的价格已开始大幅上扬,如中国输美的粉丝价格上涨了约20%,干香菇价格则即将上涨约30%,另外一些食品的价格涨幅将会更大。

中山市恒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龙联均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输美食品价格上扬,除了检测成本增加外,与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也有关系,中国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甚至翻了一倍。

“我们向农户收购的干香菇去年的价格是30元/公斤,今年的价格已达到60元/公斤,整整翻了一倍,而粉丝的原材料大米、绿豆的价格也在大幅度的上涨,这些直接影响到输美产品价格的上涨。”龙联均谈到,人民币升值也有影响,这些所增加的成本也是通过提价来消化,美国采购商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的。

不仅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从国外进口一些初级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上涨,这也拉动一些食品出口的价格。据广州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广东进口大米均价达到474美元/吨,上涨幅度达到25.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遭遇入世来最大贸易壁垒 或导致我20万人失业
贸易壁垒对我国维生素C出口影响巨大
中国通过"讲价"化解技术贸易壁垒首次被全盘接受
美指责中国45项"贸易壁垒" 中国拟向美国采购170亿美元商品
美国指责中国45项“贸易壁垒” 其在华企业不买账
土耳其对中国摩托车设贸易壁垒 开征高额保证金
技术贸易壁垒日益苛刻 食品出口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地板企业首破最坚硬贸易壁垒
我国9成农产品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海外贸易壁垒不断增多 中国微波炉出口出现萎缩
突破贸易壁垒 中国产紫菜明年可进入日本市场
小心绕过欧美贸易壁垒 中国家电商疾进中东地区
图片新闻:
中国极端气候将越来越频繁 7月来发生8起罕见极端气候事件
中国31省市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30亿农村低保补助金近日下发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