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最低与最高差32249元 垄断行业平均工资将封顶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相关报道

工资立法已将同工同酬列为重点研究内容

⊙新华社电

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存在身份不同、同工不同酬问题,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17日透露,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工资立法中,已将同工同酬问题列为重点研究的内容。

“我们将通过深入研究论证,在工资立法中制定具体的规范意见。”邱小平在中国政府网网谈中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

邱小平说,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工资分配应按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并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从劳动保障部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确实有一些单位存在同工不同酬行为。原因复杂,既有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问题,有现行工资法律法规对同工同酬原则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工成本钻现行法律空子、故意损害部分劳动者权益的问题。

邱小平强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适用劳动法的调整,适用劳动法规定的同工同酬原则。

顺差过大根源

正是收入分配差距

⊙本报记者 薛黎

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昨天在中国政府网进行在线访谈时表示,顺差过大根源正是收入分配差距。

邱小平表示,从长远来看,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减小贸易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087.708,47.88,1.58%),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长时间保持普通职工工资偏低或者增长缓慢的状况,它的弊端也将逐步显现出来,体现在不仅会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利于促进消费,邱小平指出,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也就在昨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讨论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造成“三过”的根源是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财政对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低收入群众收入增长不快,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

委员们建议,要利用当前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有利时机,积极解决历史欠账,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转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模式。

32249元

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行业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扩大到4.88倍,而且绝对差距也从8436元扩大到32249元。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杨宜勇:政府难以对垄断行业做有效信息监控
发改委杨宜勇:必须调控垄断行业收入
高尚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员解剖垄断行业几大热点
新疆民企有望进入垄断行业 电力民航石油开绿灯
96.8%公众认为垄断行业太霸道 乱收费现象严重
中国近163万人自行申报个税 垄断行业较为集中
四川拟定期披露垄断行业成本强化听证公示制度
中国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放宽垄断行业市场准入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