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村仁厚温公祠,位于梅县丙村镇群丰村,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它有三堂、八横、三围龙,是较大规模的围龙屋。其中三堂为明代建筑,其余的可能是逐步完成的。正面有禾坪、照墙、斗门和半月形池塘。核心部分三堂屋面阔七间,通宽24.96米,通进深54.2米,呈1:2.17的长方形。堂屋由天井、廊道和厢房组成,下堂和中堂均置有屏风,上堂为祖先的神龛所在,左右两侧各有四横屋,每座横屋分三段,每段五间,纵向四条天街,横置两条巷道,纵横相连。
三层围屋,除第一层围龙屋之内墙与第二层横屋对齐之外,其他均不对齐,仅依据围龙屋的进深、巷道,保持严格准确的平行弧线。第一层围龙屋居中置龙厅,左右17间。第三层围龙屋又是龙厅居中,左右各20间。第一层围龙屋前为半月形花头。
仁厚温公祠的花头表面由大小均匀的石块辅成,据说石块辅得越多子孙就越多。花头也称“化胎”是龟背形,象征女人的“腹部”,围龙屋花头一般用鹅卵石辅成,象征宗族的千子万孙。每个宗族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来得多一些,使宗族更强盛,所以“化胎”寓意庇护和孕育子孙后代,寄托着客家人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
“龙神伯公”俗称“五方龙神伯公”;安放在花头正中下方,也是正对祖公厅神龛的中轴线处,嵌有五块不同规格的石块,既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也称为“五星石伯公”。其中间那块方形石正好位于整座屋之中轴线上。“五方龙神伯公”是保佑宗族的希望所在,每年的第一支香就应插到这里。
仁厚温公祠侧面有一口跟这围龙屋一样年长的老水井,几百年中常遇大旱,但这口水井从未干沽过,水质特别甘甜,养育了一代又代的温屋人,这也是温氏先祖选的好风水呀。如今人们已告别了挑水的时代,水井里已装上了抽水机,水可以直接抽到每家每户。不知那个年月人们生活慢慢开始改善了,不愿去挑水那么累了,就挖个摇水井,看那斑斑锈迹就知道这摇水井已有些年头。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也就留下了许多故事,其中温姓祖妣杨氏的故事就极具神奇色彩——“温公祠”化胎上有两墩古老的华南苏铁(四百多年树龄)该公祠的人称它凤头树,因为这两墩是雄性树,开的花干后形状极象“凤”形。传说仁厚祠十一世祖妣杨氏温柔贤惠、才貌双全,土匪头子看上她,把她劫持去做压寨夫人,她坚贞不屈,夜里设计逃出贼窝,但被贼人发现紧紧追赶,眼见贼人已经逼近,杨氏情急藏入树丛中,贼人拿长矛往树丛中乱刺,忽然一枪刺中杨氏大腿,她忍痛机智地用衣布轻握枪头,在贼人抽回枪头时顺势擦干血迹,贼人走后,杨氏为了感念这救命树,特地刨了两颗带回家种在化胎上。这两墩苏铁生命力顽强旺盛,如今已长得庞大无比要三十多个人手接手才能围拢。
悠悠的岁月记录悠悠的时光,曾经几时,围龙屋中的人们也要面对匪盗。朋友来了有甜甜的客家娘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很多围龙屋都设有暗枪眼,是当年对付敌人的防御机关。从剥落的围龙屋墙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材料,墙根部是以石块为主,上部是三合土。从老屋卡墙上我们可以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在那毛主席思想放光芒的文革时代,到处刷有“毛主席”的头像,围龙屋里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在丙村仁厚温公祠我们看到很多以前客家人常用的工具,“砻”是以前客家人碾米的工具,“碓”是踏(碾)米粉做糕、粄的,“石磨”是磨豆浆的;棕梭衣、尖顶笠麻、犁、耙、牛轭都是客家人田里劳作的工具;“掷”最常用来婚礼中挑礼品。“扛掷”是抬整猪(刮毛开膛去脏留下整个躯壳)、整羊的。
走进围龙屋就如走进一座博物馆,它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片段,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客家人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围龙屋背后已建起了小别墅,但几百年的围龙屋却是客家民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