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运河杭州段一景。本报记者 杨 凯摄
10天的文化之旅,我们都忙着看窗外,忙着整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非遗地图,思考非遗的存在与未来,以至于来不及跳出来看看。可其实,当旅程结束后,再以另一种眼光回望,这次文化之旅的意义,似乎不止大运河及其沿岸风景,更长远的意义还在于,它开创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公众参与的非遗保护模式。
★“买,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
董贤祥是上海出入境边检总站的一名科长,如果不是被BMW(宝马)选为“爱心车主”,成为2008宝马“中国文化之旅”车队的成员之一,基本上,这位公务员的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有什么直接关联。
“我是学理工的,机关工作也比较单一,不过,生活中我很喜欢社会人文学科,近年来因为媒体的宣传报道,也逐渐关注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出一份力,这次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董贤祥说。
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这次和董贤祥一样,被宝马选中的“爱心车主”还有9名,包括公务员、白领、个体户等等,不限职业,只要是年龄在18-55岁之间,有2年以上熟练驾驶经验,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提交上本人的一则爱心故事,便可参与宝马文化之旅“爱心车主”的网络招募。
可以想象董贤祥有多激动。为了参加这次活动,他特地向单位请了年假,飞到北京,满怀热情地踏上了京杭大运河文化之旅。北京、天津、济南、曲阜、邳州……每到一处,都看他端着相机不停地拍照。一开始,许多人误以为他是随行记者,殊不知除了拍照,董贤祥每到一个地方,必做的另一件事就是买东西。
在天津买杨柳青年画,到济南买泥塑,到邳州买纸狮子头。有人对他说,其实你不用每样东西都买。可是他说:“以前我也想过要为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做点什么,但却找不到渠道,无从下手。买,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何况我真的很喜欢这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