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北京房价三年来首降 上海救市14条政策出台 各地救市效果不明显 -环保部将每日报各大城市空气质量 大亚湾核电站未影响居民健康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志刚被"双规" 央视名嘴王志挂职丽江副市长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3岁 下半年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出口退税率上调纺织业利润增57亿/答问 我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 -陈锡文:土地承包权 农民房产不能抵押 禁小产权房 政策被误读 -中铁、铁建澄清未投资外汇衍生品 监管机构将彻查中信泰富巨亏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发布 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总数2/5(全文) -农行将获汇金190亿$注资 明年底前完成上市准备 或用A+H模式 -央行明确重大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领导责任 财政部解读近期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电影从样板戏走向大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0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大片时代的来临

  2002年,陈胜民和英子再一次走进了电影院。大专毕业的儿子用第一个月的部分工资,请父母到当时北京最先进的影院之一华星影城看了美国大片《珍珠港》。“那会儿两张票140元,儿子第一个月工资才1000元出头。但他说我和他妈是靠着电影结缘的,也该享受享受五星级的电影院了。”陈胜民在电影院干了大半辈子,但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在小小的放映室里看完的,从没有坐在大厅里看电影。

  6年之后,陈胜民已经完全不记得《珍珠港》的剧情,但依然清晰地描述出步入华星时的震撼——水晶灯、红地毯、中央空调、精致的小放映厅以及从不卡带换机的一次性放映设备。坐在柔软的真皮沙发上,感受着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五星级电影院,陈胜民居然十分的别扭,直到爱人狠狠地拍打了他几下,这才安静下来。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当年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一建议,允许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俗称“10部大片”。

  1994年11月,《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并以2500万人民币的票房佳绩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消费奇迹。

  1996年,民营公司允许进入电影圈,外国资金可注入电影院线。国内出现第一批五星级的影城,随之而来的是超大银幕、精良的影音设备、空调软椅以及小规模放映。此后,《狮子王》、《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大片席卷华夏,配合着新开张的五星级影城,再度掀起了看电影的热潮。

  一直追求艺术性独立性的第五代导演也开始了他们的商业化之路,《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佳绩,其中《英雄》更以2.5亿元票房被称为“票房奇迹”。冯小刚也以他标志性的“冯氏贺岁片”,取得了商业电影的巨大成功。

  并非所有商业大片都能在中国取得成功,而且票房的惨败并非完全是市场的原因——年初的国产大片《色·戒》和《苹果》先后在内地被禁止上映,原因是涉及色情等诸多因素。陈山表示,对分级制度的建立和审片标准的放宽,中国电影人呼唤了很多年,各方不妨再解放思想,尝试继续的改革。

  电影改革的路还将继续,陈胜民已经很多年不看电影了。他还记得2002年的那个冬日夜晚,那个温暖如春的华星影城,当《珍珠港》的片尾音乐响起时,这部被评为当年最烂的大片,让在电影院工作了21年的陈胜民泪如雨下。

 

来源: 京华时报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文章:
一代名导谢晋享年85岁 电影让时代记忆长存[生平]
张涵予李冰冰分获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获奖名单)
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大连隆重开幕[组图]
电影《赤壁》宣传语成广州高考语文模拟考试病句题
广电总局重申电影审查标准:加强管理净化银幕
“东方好莱坞”长影世纪城填补中国电影旅游空白
中影集团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改革 拓展全球市场
图片新闻:
联合国人居署报告称北京是世界上最平等城市
广州珠江江面被黑色污水侵入 环保局称源于河涌退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