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即将竣工。国家大剧院在2001年开工之后,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工人正对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内部构件开始全面清洗。 中新社发 何保丰 摄
故宫外墙的红引领方向,明暗对比的红映衬“水晶宫”,泛出漆器光泽的红环绕大厅……来自法国的“化妆师”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为天安门旁的巨蛋形建筑绘制出了一张独特的名片——中国国家大剧院。本月25日,大剧院将迎来“处子秀”。作为一件艺术品,它等待人们的感官评价,在经过多次技术和数据的理性介绍后,北京晨报邀请国家大剧院内部设计首席顾问阿兰•博尼带您探询剧院内心的色彩世界。
现代手法演绎20种红色
“中国国家大剧院具备了世界顶级剧院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在整体现代风格中体现它的国籍。我选择了中国传统的红色。红色代表情感的爆发,对于我本人而言,红色和中国乃至亚洲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我想强调的是,通过光线变化和映射等现代的手法,红色被赋予了不同的气质,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阿兰•博尼
入口暗红色取自故宫外墙
设计师安德鲁曾经这样描述剧院入口:“要让人们有进入到这个壳里去发现什么的愿望。当你从水下进入这一艺术殿堂的时候,马上会明白这与你去购物中心不一样,与你去参观历史古迹也不一样,你的精神将有所变化,你会有新鲜的感觉。这是一个有梦幻色彩的地方。”
剧院入口并不高,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阿兰•博尼说:“这是盛典的气质。”从入口开始,“发现”和“改变”的概念贯穿了整个内部空间设计。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天花板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同色下,亚光和亮光在对比中突出了雍容大方的气质。
阿兰•博尼坦言,剧院入口寻求的不是一鸣惊人,而是一个自然而然却不乏热情的过渡,未来,人们将从80米透明的水下廊道“游”进大剧院,仰望上方,徐徐流动的清水将在明暗相间的色彩映衬下更加通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