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活鱼”当在水中看
“无法融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离开水的鱼,存活不会长久。”谈起正在筹备中的“梅花拳文理武功传承保护广宗论坛”,广宗县政协主席李云豪发出了以上感慨。
他说,举办此“论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广邀各地梅花拳爱好者和研究者,特别是基层传承人,在不改变梅花拳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共寻古老的梅花拳技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最佳契合点。
也难怪李云豪心焦。广宗县还有三项珍贵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太平道乐、柳编技艺和手工木镟技艺,这三项的传承保护都比梅花拳要好。
因为当地一直都保留着在白事中演奏太平道乐的传统,且会支付给演奏者相当丰厚的报酬,而其它两项的产品都是农用产品,也可产生经济效益。独独梅花拳,因未找到市场经济的“入水点”而面临传承困境。
广宗是国家级贫困县,此次评选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玉琢,家境就十分贫寒。为了传拳,60岁的他甚至没让儿子外出打工,全家就靠几亩棉田吃饭,收入本来就少,还要经常为组织一些“亮拳”的活动而贴钱。
去年的武汉梅花节,组委会邀请李玉琢等30多人组成梅花拳队赴武汉进行为期10天的表演,事前讲定每人每天50元补贴,村民报名很踊跃。去年夏天,河北电视台请梅花拳队去助兴表演,没说给补贴,除了李玉琢和其家人,大部分人都称有“客观原因”去不了,但当县政协从一企业争取来了一笔赞助费,解决了“补贴”问题后,“客观原因”都消失了。
“其实不是人们钻到了钱眼里,只是他们确实需要钱,耽误不起工夫。”李云豪坚信,如果“入水点”找对了,必能增强乡民习练的积极性,“活态传承保护”也就实现了。
他觉得最理想的途径,是组织一支有偿表演队,同时开发文化旅游,最好再有个热爱梅花拳的企业老板,肯在企业中招录一批梅花拳弟子,平时上班,业余时间练拳,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又可营造出一个梅花拳传承的小气候。
“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发展相关产业,这样传承人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人们才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民间艺术作品。”衡水内画传承人王习三自豪地说。
如今,冀派内画艺术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内画产业,王习三还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全国惟一一所具有国家学历的内画中等专业学校,已培养专业人才2000多人。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也都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活鱼”积极创造着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集挖掘整理、抢救保护、艺术品展示、培养年轻剪纸艺人队伍等功能于一体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传承基地已经对外开放;
沙河成立了“宋璟碑藤牌阵大唐梅园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藤牌阵的传承地十里铺村的合理保护和开发;
“故事村”也初步规划了“农家乐+耿氏宗祠+民俗表演+民间故事”的发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