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惠州七月十三日电 记者七月十三日从广东惠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市正积极抢救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面临失传的惠东渔歌,二是已经到了濒危边缘的龙门舞火狗。据了解,惠州正在积极抢救的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介绍,惠东渔歌分布在惠州市惠东县沿海各地,从宋朝开始传入,在曲调运用上多为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尤以宫、徵居多。演唱时速度多为缓慢、平稳、舒展、圆润、豪放、优美动听。渔歌歌词结构多为上下句式,一呼一应,有四句式、五句式、七句式、歌词更多反映的是渔民的生活、生产、思念亲人,唱海、唱鱼的内容为多,但在婚嫁、祭祀活动时,场面尤其隆重,从头到尾都是以歌代言。
“舞火狗”源自于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瑶民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每年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祀仪式的舞蹈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蓝田瑶族少女的“成年礼”仪式活动。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二至三次的“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据了解,目前,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广东省和惠州市的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记者 宋秀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