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创建于公元366年,迄今保存着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敦煌莫高窟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新社发 梅国建 摄
中新网兰州7月11日电 敦煌百年,百年敦煌。时值二00七年,当社会各界正为敦煌发现百年欢庆时,“多病”的莫高窟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窟内过半有壁画的洞窟遭遇病害!有人曾断言,如果不对莫高窟加以有效保护,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内,它就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有关人士拿一九零八年在莫高窟二百八十五窟拍摄的的壁画,与二零零四年拍摄的相同画面比较。时隔近一百年后,该壁画更加残破不堪。据敦煌研究院汪万福介绍,风沙严重威胁着莫高窟的安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窟区每年要清理的沙子就达三千立方到四千立方。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窟内现存有彩塑三千多身,壁画面积达四点五万平方米。由于莫高窟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美,早在一九八七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然而,受蒙古高压的影响,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风沙频繁,年降水量四十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四千三百多毫米,具有典型的沙漠气候特征。加之莫高窟与鸣沙山毗邻,洞窟又建造在松散的砂砾岩或砂岩山体上,千百年来受风蚀、沙尘、地震、雨水冲刷影响,稍有风吹草动沙子便会如下雨般落进窟区。很多窟内壁画因此变色、起甲、酥碱甚至脱落。
敦煌研究院专家分析,莫高窟现面临着三大危害,一种是积沙,一种是风蚀,还有就是风沙尘。据不完全统计,莫高窟现存有壁画或彩塑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已有二百五十多个洞窟、四千多平方米壁画出现起甲、空臌、变色等病害,而这些病害都与风沙有一定关系。
“莫高”突厥语为“神圣”之意,而作为“圣地”的莫高窟,起初沙害并不明显。元明以后,世家大族陆续搬离了敦煌,洞窟里才开始堆积起沙子。到清朝末年,莫高窟已变得残破,后来引起轰动的莫高窟藏经洞,便是王道士在清理窟内积沙时无意间发现的。
时代变迁,宝窟神圣,保护敦煌迫在眉睫!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们尝试用各种办法阻挡风沙。先是在崖面上方修了道防沙墙,但收效甚微,之后又在崖顶挖了防沙沟,不久也被沙子填平了。近年来,敦煌在鸣沙山种植草方格,终于把沙子牢牢固定在了原地。接着又营造两公里防护林带,小气候得到调节。汪所长表示,此防护体系建立后,进入窟区的沙子减少百分之八十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莫高窟面临的危机已彻底化解。
汪万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给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游客进入洞窟带来温度、湿度改变,会对壁画产生影响。敦煌研究院利用现代科技及临摹手段,将代表性的洞窟复制出来,是对莫高窟的抢救和保护。
据悉,为了让世界了解敦煌,二00八年,北京将举办大规模敦煌艺术展览,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一睹这座丝路名窟的风采。(张仲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