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一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出征前夕。
“回首2000年至今,中国政府共派遣维和警察1373人次。在海地、东帝汶、科索沃、波黑、利比里亚、阿富汗、苏丹(共计7个任务区),都有中国维和警察的身影。”这是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披露的一组权威数字。
在这8年中,中国维和警察不辱使命,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至今,他们仍在创造并保持着“无一伤亡、无一违纪、无一退返”的“三无”纪录,且全部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那么,在烽火硝烟的维和战场上,中国维和警察走过了怎样的8年“抗战”路?中国维和警察又将向何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对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以下简称郭)进行了独家专访。
维和行动有力配合了我国的总体外交工作
记者:我们知道联合国维和行动源于1948年中东战争后期,那么现在的维和行动与那时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郭:第一次维和行动是中东停火监督团,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离交战双方,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成为世界热点。随着维和行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任务区的相继开辟,现在的维和行动已不再是单纯的武装调停和停火监督,而是包括遣散军事力量、监督停火、监督民主选举、保障人权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在内的多项任务。
联合国维和警察由各成员国派出的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警官组成。在任务区,联合国维和警察接受维和警察总警监的领导。维和警察主要职责是监督派驻地警察执法、帮助维护社会治安、培训当地警察和开展司法协助等。随着维和任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维和警察在维和行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记者:中国公安机关为什么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郭: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维和警察在国际舞台上既展示了中国警察文明、专业、勤奋的良好形象,又在任务区的实践中,学到了较先进的警务理念、警察管理体制和相关的警务技术,增强了国际执法的水平,储备了参与国际执法合作的人才,促进了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和改革,还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总体外交工作。
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人数最多
记者:目前,我国共派遣了多少名维和警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郭:2000年1月,公安部派出15名维和警察奔赴东帝汶,揭开了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截至2008年9月,我国共向亚洲的东帝汶、阿富汗,欧洲的波黑、科索沃,非洲的利比里亚、苏丹和美洲的海地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373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7支875人次。目前尚有204名维和警察在上述任务区执行任务。
记者:中国维和警察在任务区主要承担了哪些任务?
郭:积极参加社区巡逻、侦查破案、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培训当地警察等工作,为驻在国恢复和平与稳定,是中国维和警察在任务区的主要工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中国维和警察凭借突出的工作业绩相继担任任务区行政管理、行动规划、后勤保障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先后有30多人在任务区担任副总警监、地区警察局长等中高级职务,有两人被选到联合国纽约总部工作,中国警察在国际维和舞台的影响不断扩大,彰显了实力。
同时,各警队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及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保障中国公民的海外利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记者:我们在一些影像资料中看到过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执勤时的画面,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的工作情况。
郭:大家都知道,海地首都太子港政治局势动荡,治安形势恶劣,大量枪支流散民间,非法武装团伙林立,凶杀、绑架、抢劫等暴力案件频发。
2004年10月17日,应联合国请求,公安部首次派出了由125名队员组成的维和警察防暴队,参加联合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出成建制武装性质的队伍在一个未建交的国家执行维和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公安机关参加维和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复杂、恶劣的条件下,中国防暴队队员们随时面临冷枪和暴徒袭击。4年来,中国防暴队除承担太阳城、贝莱尔和国家一号公路、马提桑等高危地区的定点驻守、武装巡逻、设卡查车等任务外,还多次参加搜捕疑犯、解救人质、要人警卫、警戒监控、武装押运等勤务,尤其是在保卫总统大选计票中心、平息国家监狱暴乱、“新森林”联合清剿行动和莱卡处突等重大行动中表现优异,为维护太子港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