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科院企业所所长、研究员林平凡:
粤商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从19世纪到目前为止,粤商在两大时期取得了瞩目的辉煌。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前,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发展、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与,他们是第二代的新粤商。
在第二代的新粤商里面,又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到1996年之前所形成的新粤商,他们是新粤商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96年、1997年到目前为止成长起来的第二梯队的新粤商。
第二代粤商的发展,其中包含很多丰富的内容,我觉得至少包含这样几点:在决策上善于变通、精于筹划;在行动上敢为人先,反应敏捷、擅长模仿;在经营上务实沉着,追求实效;为人处事上通达融和,爽快重义。
在广东省社科院企业所所长、研究员林平凡看来,新粤商理念是在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在秦汉岭南文化之时,粤商就形成了“重商”文化,如汉朝初期时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铁制品,虽然岭南地区没有铁,就靠中原来供应铁;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到明清再到近代,整个的商业文化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刻。到了近现代,广东人更是进一步发扬光大岭南人重商求利的文化。
可以说,广东人传统重商求利的文化,促使粤商形成了开放性、进取性的价值取向,并成为如今新粤商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中,粤商更是发挥开拓进取、善于学习的作风,实现创业成功。
“我认识一个商人,他的创业是从卖菜开始的。”林平凡介绍说,这个商人早上两点去买菜。然后到八、九点钟才去睡觉。通过一定的积累,这个商人开始卖集成电路、元器件。第二次从卖菜到卖集成电路、元器件,并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之后又开始开发新产品。
林平凡认为,粤商也并非一些人所说的很难合作。“从整个世界范围看,粤商遍及全球各地,讲英语的也有,粤语也有,讲台湾话的也有,也以此形成了所独有的粤商文化。”
《新粤商》作者周兆晴:
“我们的解读还远远不够”
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今日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就是“珠三角制造”。然而《新粤商》一书的作者周兆晴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粤商是一个谜一样的群体,他们拥有显赫的财富,却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认同。
新粤商的特性是开放兼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对广东的关注非常多,但对广东企业家解读的力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周兆晴告诉记者,虽然新一代广东企业家财富成就丰满,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清晰了解和普遍认同。
“现在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1/8,税收占全国1/7,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3。但是,与近年来热情高涨的各地‘商帮’相比,新一代广东企业家仍然秉承其‘粤商’的沉默性格,埋头走自己的路。”
在中国成就一项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的优惠政策和毗邻香港,属于“天时”、“地利”,那么广东企业家的“人和”是什么呢?周兆晴说,这需要到岭南文化中去寻找答案。
“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的最重要特点。”周兆晴认为,粤商是广东这个移民大省产生的一种“移民型”商帮,新粤商秉承岭南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开放兼容的思想性格。
“我们常常用务实通达来形容粤商,事实上,其他商帮,如浙商也具有这个特点。”周兆晴说,别的商帮大都出身本地,内部具有高度一致性和排他性,与之相比,粤商则具有大规模移民性质,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统计显示,目前每年都有几千万外省人到广东打工,全国有1/3的流动人口集中在广东。而广东省已经有超过1.3亿人口,其中将近四成是外省人。
“移民改造着广东人的血统,也为广东文化注入了大量新元素。”周兆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