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与内生:影响苏商的两条路径
往事并不如烟。
苏南经济重新焕发勃然生机之际,相信很多人应该不会淡忘曾经辉煌一时,又猛然消沉的“苏南模式”。
往事已去,“苏南模式”创生早期的制度环境、历史局限都已消解于市场法则的更替与时空交错。“苏南模式”的伤与痛,会否给今日的江苏带来持久的警示?江苏又该选择怎样的工业化之路?
疑问一直没有清除——即使在诞生并延续着“苏州奇迹”的今日。
苏州创造了GDP增长的奇迹。当依托乡镇企业发展的“苏南模式”衰落之后,短短的10多年时间,以强势政府为主导,通过强有力的招商,苏州横空出世,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在“苏州经验”、“昆山路径”的示范效应下,从苏南到苏北,招商引资的大潮漫天席卷,迄今势头不衰。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苏州模式依靠大举吸纳国外工业资本,完成了一次漂亮的GDP跨越。
“吸引外资自我发展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江苏所有的地方都应该、都能克隆苏州经验?”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兰并不讳言其对“苏州经验”的中性立场。刘锦兰的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钢帘线生产企业之一,他感受最深的是只有本土商业力量成长起来,江苏的未来才能有更坚固的保障。
“在我看来,苏南能否成为未来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并不仅仅取决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当地政府的亲商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民间商业活力的激发与互动。”在南京一德集团董事长陈俊看来,引进外资的确是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法宝,在外资和民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产业互补。“从根本上说,苏南的真正崛起还是要依靠众多成熟的本地企业支撑。”
在一些受访人士看来,如果江苏各地不加选择地学习苏州和昆山,其潜在的弊端不仅仅是压缩了现有民营企业的资源,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本土商人的创业热情。“苏州当地人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足于给外企打工,自身的创造力和创业意识并不浓厚,这不利于苏商本土力量的壮大。”刘锦兰表示,日本、韩国的崛起正是因为其内在机制培育出大批有竞争力的本土制造企业。“马来西亚也能生产戴尔、索尼、阿迪达斯品牌的产品,但它赢得的敬意又有多少?”
事实上,在经历了多年实践和理论层面的争论之后,包括苏州在内的江苏省各级政府也逐渐开始重新审视引资外生型和自主内生型两条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合理搭配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江阴,依靠“内生机制”成为批量“制造”苏商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