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之“赛” 浙商领先
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商帮峰会上,代表各商帮宣读合作宣言的是第一代浙商的代表——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会长、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
在横店集团,72岁的徐文荣早已退居二线,但徐文荣好象忘了一个事实:跟他同时代的人现在大多也都已退居二线。会后他反复问到:“台下怎么尽是些陌生的面孔?鲁冠球、冯根生怎么没来?”
鲁冠球和冯根生当然还在今天的国际商海中叱咤风云。但更多与徐文荣、鲁冠球和冯根生同时代的创业者已经被“长江后浪”所淹没。无论是幸存者也好,是在大浪淘沙中烟消云散者也好,浙商,其敢为人先、独立潮头的精神已经记载在中国商帮史上。
相比较而言,以苏南模式为发端的苏商,其民营化的时间要晚,步子要稳。
胡润(胡润新闻,胡润说吧)榜的“强势富豪”,沙钢的“掌门人”沈文荣就是苏南模式的守望者。他用28年时间,使沙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集体轧钢厂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但他本人从集体厂长到民营老板的“变身”是2001年才进行的。虽然成功“变身”,但他的身上总有磨不掉的政府官员的痕迹。此前,沈文荣还兼任过张家港市的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委员。
与徐文荣、鲁冠球等“草根浙商”相比较,以沈文荣为代表的苏商更具“红顶商人”的特性。
产业之“战” 各有千秋
最近几年,不断爆出苏商暴富的消息——美国纽交所前,无锡尚德的挂牌上市使施正荣的身价超过黄光裕和荣智健(荣智健新闻),以160亿的身价一度位列中国内地首富。这位43岁的洋博士,1988年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就跟着导师马丁格林这个太阳能领域的“教父”级人物学习。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以施正荣为代表的高学历苏商的梦想。
有一份资料显示:苏商,70%以上拥有大学学历。苏商的高学历、高素养改变了中国传统商人的形象。
但科研成果产业化,并非科研专家之儒商的专利;“草根浙商”的悟性使得他们很早就懂得通过引进人才与技术来运筹市场。
与施正荣、沈文荣这样的产业英雄相比,浙商中的李书福、汪力成、南存辉、胡成中、金良顺、陈爱莲等,没有一个具有博士学历和院士荣誉。但他们同样创造了产业传奇,成为浙江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引擎。
对比苏商与浙商,不难发现:苏商中的产业英雄更多的因领头人的专业专长而取胜;而浙商的产业英雄则依赖产业集群的优势。每一个成功浙商的背后都是“全民皆商”的情景。
资本之“争” 浙商更“猛”
若在十年前,浙江的上市公司数量是绝难与江苏省相提并论的。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计划配额制时期,大部分的浙商对企业上市只能是望洋兴叹。
不知何时起,浙商把国内资本市场搅得风声水起,上市公司数名列全国第四;拟上市公司的数量雄居全国之最。
短时间内在数量上的赶超,主要得益于买壳上市、海外上市等迂回之术。鲁冠球的“万向系”,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其直接和间接控股上市公司10多家,投资金融机构6家。
在鲁冠球这一浙商“常青树”的示范效应下,“横店系”、“传化系”、“华立系”、“新湖系”、“银泰系”、“精工系”等资本大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浙商的资本运作能力。
相比之下,无论是江苏沙钢的沈文荣还是苏宁电器的张近东、红豆集团的周海江、江苏远东的蒋锡培(蒋锡培新闻,蒋锡培说吧)等,展示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他们的企业管理能力。但这并不是说苏商不懂得利用资本的杠杆来发展,施正荣巧用风险投资以及美国上市等实践已经“暴露”了苏商对资本的青睐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