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模式” 另一种力量的生成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界对苏商的评价并不高。
“苏商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经常会被政府的意见左右,而浙商会先考虑市场,即使政府不同意也会冲破体制限制,而后再谋求政府转变政策。”苏州大学商学院孙永正教授对本报记者说。
“之前苏商的路子大多是单打独斗,宁愿自己吃掉一只狗,也不愿联合起来吃掉一头牛。”江苏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浙商赞赏有加,“浙商,四海为家、积极进取,一个浙商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阔新市场,很多浙商就会一涌而入,把当地的市场慢慢占领。”
如今这种现象正在悄然改变。一个名为“江苏投资联盟”的组织在2005年出现,始作俑者是来自江阴利安达集团董事长黄丽泰。这个组织里,有祝义才、周海江、严介和、蒋锡培(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等知名企业家。
“当初也没想太多,就是想大家聚在一起赚钱。”黄丽泰对记者说,“在江阴,合作赚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黄丽泰轻描淡写地说。
上世纪90年代,与苏州、无锡选择外资进入的“打工经济”不同,江阴开始大量从上海引进设备和资金,承接了纺织、钢铁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举奠定了如今的工业基础。
说到现在的苏南,说到江阴与苏州、昆山的比较,江阴市市委书记王伟成依然掩饰不住他的自豪感,“江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明显多于苏州和昆山,民族工业实力明显强于后者。”
时下,在江阴已经上市或即将挂牌的公司中,不乏国内颇有知名度和经营实力的企业,如华西村、法尔胜、凯诺科技、四环生物、江苏阳光、澄星股份、双良集团等22家上市公司,它们支撑起了证券市场上带有传奇色彩的“江阴板块”的大半天下。而当一个县级市拥有22家上市公司,也就创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资本运作范本。
黄丽泰背后的支持力量是江阴青年商会,这是江阴青年企业家的联盟,在这里众多的年轻商人变成成熟的商人,小企业变成大企业。
“十年前,我连耐克鞋都买不起。”32岁的江阴润华集团董事长严海滨对本报记者说,而如今他的资产已达数亿元,公司旗下分为服装、医药、房地产、塑胶四大产业。
而今在江阴像严海滨这样的青年企业家甚多,他们的年龄大多在30岁到40岁之间,从90年代末开始奋斗,如今功成名就,这些人如今已是江阴商业新势力。
“江阴的路子其实是传统产业+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创新去上市,又依靠上市筹来的资金发展企业,这对江苏民企业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模式对苏商的参考意义重大。”俞文勤对本报记者说。
“如今在世界各国,有江阴人的地方,就有江阴青年商会的分会,所有的江阴企业都会受到帮助和款待。”江阴市青年商会副秘书长周东对本报记者说,在他看来,这种抱团思维在江阴已经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苏商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