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为什么进课堂 对浙江商人纷纷走进大学现象的深度解剖
4月的一天,在不少大学生趁着天气晴好纷纷出游时,一批“特殊学生”则走入了浙大EMBA的课堂,他们是来自全省的民营企业家,西子联合控股集团的董事长王水福,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等等,平时在商海中呼风唤雨的人物,此时却坐在课桌前眼神专注,认真聆听着台上教授的讲课。与此同时,在位于文一路的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会议室里,另一批民企当家人正襟危坐,以往用来签下千万合同的笔正一丝不苟地记着笔记。
始于3年前的这场“学习”风潮,如今正在浙江商人中激荡:3年前,当北京、上海高等学府开出学费高昂的EMBA班时,王振滔等一些知名企业家就打着“飞的”,频繁来往其间做学生;而3年后的今天,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加入了这支学习大军,更多的民企老总步入了北大、浙大、南开、上海交大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虔诚地做起了一名学生。
身价上亿的浙商为什么会放下紧张的工作来做学生?我们总说草根出生的浙商文化水平低,在初期创业成功后,原先备受赞赏的草根精神却成为浙商的绊脚石,于是一大批希冀摆脱禁锢的草根浙商迫切想要补课,补他们不算高的文化素质。
而学习也打开了浙江企业的商路,经常与那些“爱学习”的浙商接触的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潘立生说,“现在需要靠智慧、实力和知识赚钱,学习将是浙商发展的突破口。”
学习更让被光环笼罩的浙商找到了身上的不足,促使他们自省与反思;与同样经商经验丰富的“同学”进行交流,则让浙商得到了取长补短的机会。而当企业大量引入职业经理人后,当手下全都是硕士以上的高级人才后,我们的浙商又感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解压的惟一途径则是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与下属沟通的平台,于是学习就这样成为发展起来的浙江民企解决企业管理瓶颈的重要渠道。浙商就在这样的感悟中学习着。
近日,本报与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展开了一场“浙商为什么学习”的圆桌会议,我们在56岁还坚持读书的诸暨五峰电容器公司董事长周晓东身上,看到了学习的热情;我们在身兼浙大客座教授和EM-BA班学生双重身份的章鹏飞身上,体会到学习的必要;在连续读了四五年研修班、成为班上“学习先进”的余杭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月华眼中,领悟到学习团队的和谐力。我们祝愿浙商学得更多,走得更远。
学习,学习,再学习
草根浙商爱学习的逻辑起点
草根浙商 要主动成为文化浙商
[现象]
周晓东是浙江诸暨五峰电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刚忙完公司的事务,拖着56岁的疲惫身躯,他又认真地坐在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开办的浙大企业总裁EMBA研修班课堂上。
和众多第一代浙江民营企业家类似,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老总早就意识到了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而让他颇感苦涩的是,在他的周围,那批上世纪80年代一起成长起来的企业基本上都已经销声匿迹,像他的公司真有点“硕果仅存”的味道。“企业家不能停止学习,企业没有经营理念、没有规范制度是万万不行的。”而恰恰是,那批倒下的企业家很多是在初期成功后就没有再寻求进步。
受益于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初期的创业冲动,凭着勤劳务实、肯吃苦的精神打拼出一番天地——农民出身的草根性,是浙商身上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是,这种草根精神在推动初期创业成功后,却成了横亘在很多浙商进一步发展前的障碍。
“未来10年,我最担心的就是小农意识对浙商的发展不利。”作为研究浙商问题的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姚先国教授早就预见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小农意识对企业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在关键时候,这种影响也是致命的,有可能成为浙商难以逾越的门槛。因此,如何积极从“草根”的禁锢中走出,一些较先领悟到自身不足的浙商开始了思考。
[浙商感言]
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对于浙商,外界有个说法——“草根族”。但换个角度来看,我感觉却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不够大气、层面不高、档次不高。
我很喜欢唱《小草》,因为这首歌说出了我的内心感受。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眼前的浙商很像这些小草,生命力很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从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角度看,小草要成长为大树,浙商必须要有大的突破,如增强团队凝聚力,企业间强强合作、组建大的联合舰队等。
中国同方控股集团董事长朱志平:浙江的民营经济一向以“草根经济”著称,这种模式在企业初创阶段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确实令人敬佩。但我觉得,这种模式的能动作用有一定的适应期,随着市场化进程、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环境形势的变化都对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如果再守着草根经济不变,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