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西藏人大: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官员占94% 绝不答应西藏"独立" -上海将建海底"直播室" 可提前7秒预报地震 京沪高铁投资破500亿 -全国用电量10年首现负增长 明年煤价继续市场定价仍有上涨空间 -法外交部:希望与中国保持对话与战略伙伴关系 陈水扁邀达赖访台 -中央智囊机构提出明年新增900万就业目标 人保部四大措施保就业 -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或由财政兜底 09年农产品出口配额下达 -中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黑名单将公布 暂停进口爱尔兰猪肉 -11月经济数据10日起出炉 工业增加值或创新低 出口将继续下滑 -燃油税改革后两大集团增缴1500亿 交通收费人员安置方案已报批 -樊纲建议对中等收入阶层减税 个税起征点短期内难有大幅度上调
首页>>IT
网络热词折射另类智慧:从“打酱油”到“槑”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2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从“打酱油”、“宅男宅女”到“囧”、“槑”,一份“2008年网络流行热词”这几天悄然流传。某网站组织的近万名网友,收集了近百条网络词汇。排名靠前的“热词”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新变化,却也面临“危害”正统语言纯净度的争议。而相关学者却宽容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另类,网络用语的“对垒”成为网民“自我成熟”的注脚。

    入选2008网络热词的“宅女”、“宅男”已经从网络流行,变成了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描述。“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送饭上门管饱就成”,是不少“80后”独生子女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对一些“搜户”而言,借助网络在家上班,也是一种高性价比的谋生之道。

  “打酱油”一词,则是从“艳照门”的电视采访中引入网络的。当时一位路人对着镜头说自己是出来打酱油的,不知艳照门的事——于是“打酱油”成为“审美疲劳”的代名词,迅速在网络蹿红。一种对重复新闻的无奈,对炒作的无语,被注入“打酱油”之中。

  “囧”、“槑”的流行则源自这类词汇的“形象”。“囧”几乎是目前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而“囧剧”、“囧展”等实体艺术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囧”的强大生命力。本义“光,亮”的“囧”,因貌似一张表情郁闷的脸,而被赋予“无奈”之意。“梅”的异体字“槑”,则因“呆”字并列,则被用来形容“比呆更呆”。

  此外,“山寨”、“雷”、“霹雳”等词汇也在年度“热词”之列。相比去年的网络热词“弓虽”、“94”,今年的网络词汇有了明显变化:拆字、音近的“热词”已经成为过去,更多有社会含义的词语,渐渐成为主流,更酷更智慧。

  “网络用字求新求异,为引起注意,发掘异体字,注入新意义,无可厚非。”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主任陈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词语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的现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都能从“热词”中找到痕迹。目前专家们也大多宽容地对待网络“热词”。

  在层出不穷的新词新用中,也有一些引发了质疑的声音。由同音别字、注音文、英语日语等混合而成的“火星文”,就曾遭多方批评。有趣的是,一度被认为是“非主流”的“80后”,在遭遇“火星文”时,却往往最先被“雷”成“槑”,成为反对“90后”“非主流”的主力。

  “语言文字需要增添活跃因素,并且有自我调节的机制,有用的吸收,没用的就自我淘汰。”陈崎说。对待网络文字的态度,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的自我调解和完善机制。每代人都在经历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也在这种成长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

  本报记者 王磊

来源: 文汇报

相关文章:
王晨: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是确保网媒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
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或将推动网络社交发展
网络调查:“山寨文化”褒贬不一 “粉丝”壮大
中国互联网三十年:网络是助推器也是"双刃剑"
美国会年度报告称中国网络战能打乱美军全球部署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引争议 正报批国家卫生部
图片新闻:
嫦娥三号2012年前后发射 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
外交部: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