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如果说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初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络还仅仅是发烧友的娱乐工具,那么今天,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进步的重要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感慨。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被广大网友称为“掀开中国互联网历史崭新的一页”,“短暂的几分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网络的兴盛,大大拓展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空间,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非典肆虐的2003年,有两句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州的一位网民医生提议的回应。“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北大学子的肺腑之言。正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这种看不见的联系,坚定着亿万网民通过网络参与国是的信心。
许多党政官员对网络的态度表明了他们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政治理念。从地方官员到中央最高领导,中国官员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2007年新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红网论坛用实名注册,发帖向所有红网网友拜年,网友反响热烈。200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拜年:“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他们对网络语言的稔熟为他们赢得了众多的“人气”。今年4月,他们再次约见知名广东网友。5月,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通“在线访谈”,市长韩正成为首位做客嘉宾。6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以网民的身份约见网友,通过网络发表公开信,就江西的发展向全国求计问策。
“在信息时代党政干部对民意的欢迎姿态,表明了党和政府更加开放和自信的执政风格,传递了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诸多努力。”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李书磊说。
是助推器也是“双刃剑”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中国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在不断创新中快速成长的网络文化,正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文化观念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变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前景呈现着五大亮点。”在刚刚落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总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网民快速增长,支持电子政务”,此外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的繁荣丰富已经成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今年2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将网络文化管理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他说,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是我们和群众建立联系的一条最经常、最便捷的“绿色通道”。他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上网应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第五习惯”,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
网络的魅力在于自由、开放和丰富。没有自由的表达,没有丰富的内容,就难以吸引众多网民;而没有网民的广泛参与,网络的内容也不会丰富多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虐猫事件”到“铜须门丑闻”,从“网络通缉令”到“人肉搜索”,互联网在维系着温情和道义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展示着它冷酷和破坏性的一面。当网友们一次次以正义的名义发出通缉令,把当事人的一切个人信息公之于众,让他面对来自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谩骂和攻击时,维护正义的行为已经升级为网络暴力。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使人们受益于互联网;但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许多问题。”黄澄清说,“由于网络缺乏富有文化底蕴和气息的大量资讯,导致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2007年,十部委联合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有效净化了网络传播环境;11家网站联合开办‘网上大讲堂’,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提升影响力进行了积极实践。”
专家提出,在西方强大的舆论和文化话语权主导的国际传播竞争舞台上,中国网络媒体,特别是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为代表的主流重点网站,要想增强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唯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把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的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网络不断传播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进而接纳一个更加开放和民主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