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对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现代化是一种变化,它必然有自己的规律,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揭示现代化规律,阐述现代化原理,总结现代化经验,是现代化研究的基本任务。目前,现代化理论有不同流派,不同流派对现代化原理的认识和阐述有所不同。由于篇幅有限,在本节里,我们重点讨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何传启,1999,2003)。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大致包括一般理论、分阶段理论、分层次理论和分领域理论等(表2-18),其中,一般理论是对现代化原理的一种系统阐述。
表2-18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分类
|
理论
|
主要内容
|
一般理论
|
元理论
|
现代化的含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
|
分支理论
|
分阶段理论
|
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综合现代化
|
分层次理论
|
世界、国际、国家、地区、机构和个体的现代化
|
分领域理论
|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个人和环境领域的现代化
|
分部门研究
|
农业、工业、教育、科技、金融、国防和交通等部门的现代化
|
相关理论
|
其他的现代化理论
|
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等
|
社会科学相关理论
|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化理论等
|
人文科学相关理论
|
文化变迁理论、文化人类学、文化经济学、近现代史、科学哲学、文明理论等
|
自然科学相关理论
|
发展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
|
技术科学相关理论
|
有机农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化学、高技术等
|
交叉学科相关理论
|
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研究、复杂性研究、区域研究等
|
注:相关理论是与现代化有关的理论,它们阐述了现代化过程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和原理。
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现代化理论有不同流派,不同流派的一般理论有所不同。下面重点介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它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图2-13);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它们的概念、事实、特点、原理和模型等(表2-19)。
表2-19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方面
|
基本内容
|
定义
|
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复合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发生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个人和环境领域,发生在先行国家和后进国家
|
过程
|
在18~21世纪期间,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政治向工业政治、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等;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政治向知识政治、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等;第二次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终点,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现代化过程既有共性又有多样性,约有20个共性特点,遵循10个基本原理。第一次现代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基础,第二次现代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部分转向,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综合现代化
|
结果
|
国家层次的结果主要是现代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环境变化,个人全面发展,国家水平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等。国际体系层次的结果是国际体系和国家地位的变化,包括国际结构相对稳定,国家地位变化较大,国际分化和国家分层,欠发达国家相对贫困化等。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结果是第一现代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形成,第一现代性的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义务教育和非农业化等;副作用包括环境污染等。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结果是第二现代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形成,第二现代性的目前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绿色化、郊区化、城乡平衡、创新化、个性化、多元化、全球化、普及高等教育和非工业化等,副作用包括国际不平等扩大等。部分传统价值持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
动力
|
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包括创新、竞争、适应、交流、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等,动力机制包括创新-选择-传播-退出的超循环、创新驱动、双新驱动、双轮驱动、联合作用、复合互动、创新扩散、创新溢出、竞争驱动和生产力函数等。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的现代化动力有所不同,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现代化动力有所不同,不同国家和不同模式的现代化动力有所不同
|
模式
|
现代化具有路径多样性、模式多样性和路径依赖性;现代化大致有3条基本路径和50多种模式
|
资料来源:何传启,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