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文化现代化研究》分析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提出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和政策建议。这里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
(1)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水平分析
如果按照199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大致是:2004年为欠发达水平;2020年有可能晋级初等发达水平,2050年有可能晋级中等发达水平,2100年有可能晋级发达水平(表3-70)。
21世纪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家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在2020年前,晋级初等发达水平,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达到世界前60名左右,关键生态领域指标的排名达到世界前60名左右。
第二阶段目标:在2050年晋级中等发达水平,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关键生态领域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
第三阶段目标:在2100年左右晋级发达水平,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关键生态领域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人与自然互利共生。
(2)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分析
2004年中国属于生态欠发达国家。21世纪中国要实现生态现代化,必须攀登三个台阶:从欠发达国家晋级初等发达国家,从初等发达国家晋级中等发达国家,从中等发达国家晋级发达国家。显然,中国生态现代化是瞄准发达国家水平的,需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这里以生态现代化指数为例,分析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表3-71)。如果按照199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有可能在2050年超过世界平均值,在2100年达到发达国家的底线;有可能在2050年赶上日本,在2070年赶上美国。
(3)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提出了21世纪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它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运河路径的一种集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监测指标(表3-72)、生态进步监测、生态经济监测、生态社会监测和战略措施等八个部分;战略措施包括: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责任制、西部生态现代化战略和国际资源战略等。
表3-72 21世纪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的监测指标
生态进步监测指标
|
生态经济监测指标
|
生态社会监测指标
|
环境质量
|
土地质量
|
生态效率
|
生态结构
|
绿色家园
|
绿色生活
|
人均CO2排放
|
森林覆盖率
|
土地生产率
|
有机农业比例
|
安全饮水普及率
|
绿色能源
|
人均SO2排放
|
国家保护区
|
淡水生产率
|
循环经济(铝)
|
卫生设施普及率
|
绿色交通
|
颗粒物浓度
|
水土流失比例
|
农业化肥密度
|
绿色旅游收入
|
生活废水处理率
|
服务收入比值
|
工业有机废水
|
荒漠化比例
|
工业能源密度
|
资源消耗比例
|
城市废物处理率
|
人均服务消费
|
工业固体废物
|
农业用地比例
|
经济物质密度
|
环境损失比例
|
城市空气质量
|
自然灾害死亡率
|
生物多样性损失
|
建设用地比例
|
物质生产效率
|
环保投入比例
|
农村人口密度
|
自然灾害受灾率
|
注:36个监测指标的单位和2004年至2050年的数值见附表1-29。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依据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生态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知识化、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绝对脱钩,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水平;在2050年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中国六个领域现代化的96个指标的前景分析见附表1-23。关于21世纪中国六个领域现代化的国际比较(与美国的比较)见附表1-30。关于中国经济速度的国际比较见附表1-31和附表1-32。关于21世纪中国经济效率和经济规模的国际比较见附表1-33和附表1-34。(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何传启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