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个领域现代化的前景分析可以分领域进行,政治和个人领域现代化需要专题研究。六个领域现代化的前景分析没有标准模式,本期报告采用水平、差距和路径三要素分析模式。一般而言,六个领域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六个领域现代化的未来水平,应该与国家现代化的未来水平基本相当;六个领域现代化的目标设定,应该与国家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协调;六个领域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应该与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路径相适应。
1、中国经济领域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经济现代化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提出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和政策建议。这里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
(1)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分析
如果按照1990~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大致是:2002年为经济欠发达水平;2030年有可能晋级经济初等发达水平,2050年有可能晋级经济中等发达水平,2080年有可能晋级经济发达水平(表3-58)。
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国家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在2030年左右,晋级经济初等发达水平,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50名,关键经济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60名。
第二阶段目标:在2050年左右,晋级经济中等发达水平,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关键经济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
第三阶段目标:在2080年左右,晋级经济发达水平,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关键经济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全面实现经济现代化。
(2)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分析
2002年中国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21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攀登三个台阶:从经济欠发达国家晋级初等发达国家,从初等发达国家晋级中等发达国家,从中等发达国家晋级发达国家。显然,中国经济现代化是瞄准发达国家水平的,需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这里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为例,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表3-59)。如果按照1990~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有可能在2050年超过世界平均值,在2070年超过经济发达国家的底线,在2080年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值;有可能在2060年赶上德国,在2080年赶上日本,在2100年赶上美国。在21世纪里,中国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发达国家平均值的相对差距有可能不断缩小。
(3)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它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路径的一种集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运河战略、基本目标、基本任务、监测指标(表3-60)、质量监测和结构监测等,以及若干战略措施。
表3-60 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的监测指标
经济质量监测指标
|
经济结构监测指标
|
经济效率
|
经济进步
|
经济基础设施
|
经济结构转型
|
流通和分配结构
|
经济协调发展
|
人均GNI
|
工业化
|
人均公路
|
农业劳动力比例
|
人均出口总值
|
地区经济差距
|
人均PPP
|
市场化
|
人均铁路
|
服务业劳动力比例
|
股市相对规模
|
城乡收入差距
|
劳动生产率
|
知识化
|
人均能源消费
|
物质业劳动力比例
|
基尼系数
|
工业和农业相对差
|
农业生产率
|
信息化
|
电话普及率
|
农业增加值比例
|
低收入者收入比例
|
就业和产业相对差
|
工业生产率
|
绿色化
|
科技经费投入
|
服务业增加值比例
|
家庭消费比例
|
水资源使用效率
|
服务业生产率
|
全球化
|
教育经费投入
|
物质业增加值比例
|
转移支付比例
|
能源资源消耗系数
|
注:36个监测指标的单位和2002年至2050年的数值见附表1-26。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运河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21世纪前50年,采用综合经济现代化基本路径,协调推进第一次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协调推进从新型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全面完成从第一次经济现代化向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转型,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发达水平;在21世纪后50年,全力推进知识化和绿色化,全面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
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有三大瓶颈。其一是经济质量,其二是经济结构,其三是经济竞争力。在未来50年里,提升经济质量是重中之重,加快经济转型是关键所在,提高经济竞争力是长期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