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和政策建议。这里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分析
如果按照1990~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大致是:2003年为社会欠发达水平;2010年有可能晋级社会初等发达水平,2040年有可能晋级社会中等发达水平,2100年有可能晋级社会发达水平(表3-61)。
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家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在2020年前,晋级社会初等发达水平,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60名,关键社会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60名。
第二阶段目标:在2040年左右晋级社会中等发达水平,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关键社会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
第三阶段目标:在2100年左右晋级社会发达水平,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关键社会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2)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分析
2003年中国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21世纪中国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攀登三个台阶:从社会欠发达国家晋级初等发达国家,从初等发达国家晋级中等发达国家,从中等发达国家晋级发达国家。显然,中国社会现代化是瞄准发达国家水平的,需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这里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例,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表3-62)。如果按照1990~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有可能在2040年超过世界平均值,在2090年超过经济发达国家的底线;有可能在2090年赶上美国和德国。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提出了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它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运河路径的一种集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监测指标、社会生活监测(表3-63)、社会结构监测等;以及实施路径图的主要战略措施,如国家反贫困战略、社会福利化战略、新型城市化战略、社会信息化战略和社会知识化战略等。
表3-63 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的监测指标
社会生活监测指标
|
社会结构监测指标
|
生活质量
|
生活条件
|
生活方式
|
社会转型
|
社会保障
|
社会和谐
|
预期寿命
|
社会生产力
|
汽车普及率
|
城市化
|
社会保障费用比例
|
高度贫困率
|
婴儿死亡率
|
医生数/千人
|
电视普及率
|
义务教育普及率
|
养老保险覆盖率
|
中度贫困率
|
恩格尔系数
|
护士数/千人
|
电脑普及率
|
人均电力消费
|
医疗保险覆盖率
|
贫富之比
|
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人均公共教育费
|
预期受教育年数
|
老龄化(郊区化)
|
失业保险覆盖率
|
儿童死亡率
|
人均信息费
|
信息费用比例
|
大学毕业劳动力比例
|
大学普及率
|
养老金支付率
|
儿童工作率
|
出国旅游率
|
大学男女生比例
|
知识性职业比例
|
移动通信普及率
|
公共卫生费用比例
|
最低月工资
|
注:36个监测指标的单位和2003年至2050年的数值见附表1-27。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战略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水平;在2010年前启动新型城市化等五个战略;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