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江集团党委书记沈雯:“减收”比“增支”更具意义
驻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沈雯认为,只有提高居民财富水平促进消费,才可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他特意提交了相关提案。
沈雯认为要提高居民财富在GDP中的比重,政府应减少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频繁政策变动和干涉,对当前房地产政策制度化,为居民创造更多投资渠道和财产性收入。此外,扩大国企上缴范围和上缴比例,平衡国企改制、发展和回馈全民的利益,比例可适当上浮到25%。
同时,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特别是提高立法层次,出台《最低工资法》加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效力,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
“还需要政府积极减税,实施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沈雯表示,一般来讲,税收体制(尤其是累进制的所得税体系)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观察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危机中的财政状况,正是遵从以上的逻辑。在“被动”的财政收入萎缩之外,“主动”的大规模减税也是成熟经济体在面对经济下行时,挽救经济的一个有效手段。因而,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应体现在“增支”上,更重要的是应该大规模减税。对中国政府来说,“减收”比“增支”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减轻企业和民众本已沉重的税收负担,刺激民间消费和投资;还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型以及国内的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向“公共财政”转变。
●2010年3月初,浙江宁波一名被网友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突然走红,这位“史上最帅乞丐”的照片被网友争相追捧,甚至一路走进台湾综艺节目。评论家一般认为这是一起娱乐事件,但有少数观者在思考有关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问题。
●在北京近郊,做教育培训起家的35岁富豪李强(化名)在自家庄园内和朋友打马球,他告诉记者,自家的十匹马是从澳大利亚买来的,每匹价值十万美元,“这不是最贵的”。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等人于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居民收入调查:
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升至23倍。作者:驻京 彭晓玲 郭翔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