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十二五”规划: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民主化
制定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过程,也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践的最好案例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中国的发展成功取决于发展规划的成功,而发展规划的成功取决于决策机制的成功。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可以说,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的过程,中国五年计划编制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公共决策机制。
尽管这一体系不够完善,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从历史角度讲,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五年规划。它继承了以往历次规划的优点,同时也集成创新;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的五年规划编制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政策覆盖范围最广的公共政策学习过程。
西方的“主流”学者、“主流”媒体往往将中国视为缺乏民主的威权(authority)体制国家,视中国为“一党专政”加“自由市场经济”。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制度和体制,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民主形式和内容。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来就不会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民主模式和标准,他们往往各不相同各有所异:既是各有所长,又是各有所短;既是相互借鉴,又是相互竞争。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那就是民主集中制,它的体现就是政策民主、协商民主,即政治领导人、各地区负责人、各类社会英才、专家学者、人民大众真正参与政策、影响政策的社会主义民主。
从国际比较看,除了文化历史背景之外,中国的特殊性就在于有十几亿总人口,有56个不同民族,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
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民主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如何进行决策民主实践?如何在众多不同利益集团和人群之间形成公共政策?如何在复杂的党内外、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政治共识?这里没有什么普遍的原理可遵循,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照抄,更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可照搬,只能靠中国自己不断探索、创新。应当说,制定五年规划的决策过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与集中、分散与统一的有机结合。
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决策“科学性、民主性”的过程。
从制度形式上看,是一个“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过程;从各方表达意见上看,是一个“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过程;从各方参与角度看,是一个“参与、共识;再参与、再共识”;从形成纲要文本来看,是一个“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的过程。